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本文围绕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水产加工企业违规超量使用保水剂给虾仁增重的现象展开,详细介绍了保水剂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原料、作用,阐述了磷酸盐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说明了各国对磷酸盐使用的要求,最后为消费者提供了减少过量磷酸盐摄入风险的方法。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在央视315晚会上,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被揭露——部分水产加工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违规超量使用保水剂来给虾仁增重。保水剂原本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保持食品的水分,提升食品的口感,并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将其当作了牟利的手段,不仅超量使用,还故意隐瞒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根据相关法律和标准的要求,当食品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时,必须在商品的配料表中进行明确标注。但这些不良商家不仅超标使用保水剂,还不在标签上进行标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更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01 什么是保水剂?

保水剂,也被称为水分保持剂,是一类在食品加工领域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保水剂,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保持食品内部的持水性,同时还能改善食品的形态、风味和色泽等。简单来讲,保水剂就像是一个“水分锁”,能让食品牢牢“锁住”水分,避免水分干瘪流失,从而使食品更加鲜嫩多汁。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保水剂的主要原料是三聚磷酸钠以及其他磷酸盐,它是一种具有高吸水性的无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无毒无害,并且可以反复进行吸水和释水的过程。由于其价格低廉,保水效果显著,所以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食品保水剂之一,常用于水产、肉制品等食品的加工中。此外,除了基本的保水功能外,一些保水剂还兼具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等多种作用,能够有效防止食品变质。

02 磷酸盐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量摄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磷酸盐被认为是安全的,因为磷酸盐本身也是人体必需的常量矿物质磷的重要来源。磷在各种食物中广泛分布,像瘦肉、禽、蛋、鱼、坚果、海带、紫菜、油料种子、豆类等,都是磷的良好来源。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然而,如果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1. **加重肾脏负担**:长期大量食用含有高磷酸盐添加的食品,会明显加重肾脏的负担,造成隐性危害。尤其是肾功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人群,他们肾脏排泄磷的能力下降,过多食用含磷添加剂的食品很容易引发高磷血症。

2. **缺钙和骨质流失**:高磷摄入会抑制体内钙的吸收,促使钙从骨骼中流失。长期保持高磷摄入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增加缺钙和骨质流失的风险。

3.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医学研究发现,磷酸盐摄入偏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相关。这是因为磷过剩可能会导致血管壁的钙化,而血管壁钙化正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通过食物适量摄入磷是必要的,但过量摄入磷酸盐则容易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03 磷酸盐使用要求有哪些?

鉴于磷酸盐过量摄入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保水剂(尤其是磷酸盐类)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法规规定和监管措施。在规定的合法范围内使用保水剂,一般认为对人体是安全的,并且这也是被各国法规所允许的正常生产操作。

在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级磷酸盐有16种,并且不同食品类别中磷酸盐添加的限量也各不相同。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 - 2024)中,明确列出了允许使用的水分保持剂种类和最大使用量。以水产制品为例,冷冻鱼虾中磷酸盐的添加量上限为5.0g/kg(以PO43 - 计)。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在国际上,欧盟允许使用多种磷酸盐类食品添加剂(如E338 - 341,E450 - 452等),并且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别设定了不同的最大添加量,通常每公斤食品的添加量从0.5克到20克不等。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在2019年重新评估磷酸盐安全性时,首次制定了一个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将所有来源的磷酸盐折算为磷元素计,建议每人每日每公斤体重不超过40毫克的摄入。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人来说,每日磷元素的摄入上限约为2.8克(约相当于8 - 9克磷酸盐)。需要强调的是,EFSA同时指出,上述ADI不适用于肾功能受损人群,因为高磷摄入对他们的健康风险更大。

04 如何减少过量磷酸盐摄入风险?

面对保水剂等食品添加剂可能被滥用的情况,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掌握一些辨别技巧,以减少过量磷酸盐摄入的风险。

1. **留意食品标签**:在购买包装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按照规定,合法添加的保水剂应该在配料中明确标示其名称或类别。常见的磷酸盐类添加剂名称包括“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等。如果配料表里列出了这些成分,就说明该产品中使用了保水剂。对于进口食品,还可以留意是否有E号(如E450、E451、E452等,它们代表不同类型的磷酸盐)。如果一款产品的成分表非常简单,只写了原料,没有任何添加剂,但实际看起来却异常饱满多汁,那么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了,商家有可能隐瞒了真实成分。

2. **观察食品外观**:在挑选冷冻水产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其含水情况。如果冻虾表面裹着一层厚厚的冰霜,超过了正常保护所需,而且重量很沉,那么这类“冰衣虾”很可能冰过多,不仅不划算,甚至可能涉嫌增重造假。正常的冰鲜虾仁颜色自然,大小均匀,解冻后应该有弹性,而不是泡软。如果一斤虾解冻后大量出水、缩水明显,就要怀疑是否经过了保水增重处理。

央视315曝光:水产保水剂增重乱象,健康隐患知多少?

3. **选择正规渠道**:消费者应尽量在信誉好的超市、品牌店购买水产和肉类制品。大品牌和正规渠道通常更遵守法规,产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标识相对规范,质量监控也更加严格。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特价虾仁”或散装冻品,比如私人直播间的三无产品等,这些往往是问题产品的重灾区。同时,建议多吃新鲜食材,少吃过度加工食品。生鲜水产尽量选择当天捕捞冰鲜或速冻规范、无过厚冰衣的产品。

4. **家庭处理技巧**:对于购买的冷冻虾仁或肉类,在烹调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多余磷酸盐的摄入。烹制前先将虾仁充分解冻并冲洗,这样可以让表面的冰衣和部分水溶性添加物被冲掉。如果怀疑保水剂过多,可以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再冲洗,有助于去除附着在食品表面的部分磷酸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渗入肌理中的磷酸盐无法完全去除,这些方法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至少可以冲掉析出的残留。

保水剂本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有助于提升食品的品质。然而,当它被不良商家滥用时,就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因此,除了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执法,杜绝企业超标用料的行为外,我们在日常选购食品时,也应该提高警惕,掌握一些辨别技巧。只有当我们共同筑起防线,不良商家才会无利可图,食品安全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本文从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水产保水剂违规使用现象入手,介绍了保水剂的定义、原料、作用,分析了磷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说明了各国对其使用的要求,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减少过量摄入风险的方法,强调保障食品安全需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734.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