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开展培训,提升食物中毒调查能力

本文围绕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科开展的业务培训展开,介绍了培训的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蜡样芽胞杆菌的特性、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类型、预防措施,还详细描述了桌面推演案例及后续安排。

海淀区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开展培训,提升食物中毒调查能力

为了显著增强科内工作人员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的调查能力,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健康监督所)食品卫生科精心组织开展了一场科室业务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得到了在岗成员的积极响应,全员踊跃参加。

此次科内培训由科长亲自主持,培训内容丰富,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桌面推演、蜡样芽胞杆菌专项培训以及深入的讨论环节。

首先来了解一下蜡样芽胞杆菌。它是一种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连锁状杆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甜点、凉拌菜、米饭、米粉等常见食品都有可能含有这种细菌。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在食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特别容易受到污染。当被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且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存放时,其芽孢就会发芽、繁殖并产生毒素。如果在食用前没有进行充分加热,就极有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

蜡样芽胞杆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呕吐症状为主的“呕吐型”,其潜伏期为0.5 - 5小时,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病程大约为8 - 10小时。另一种是以腹泻症状为主的“腹泻型”,潜伏期为8 - 16小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病程约为16 - 36小时。值得注意的是,腹泻型和呕吐型也可能混合发生,症状会交错出现。

那么,该如何预防蜡样芽胞杆菌中毒呢?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第一,食品应冷藏于10摄氏度以下,并且在食用前要充分加热;第二,尽量避免将食品保存于10 - 50摄氏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合适的保存条件,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本次桌面推演的主题选取了一起因食用保存不当的剩米饭所引发的蜡样芽胞杆菌食源性疾病案例。从事件接报开始,食品科人员就全程模拟应急处置流程。到达现场后,食品科成员迅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现场询问组,他们负责进行事件背景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场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较差,剩饭也没有冷藏存放设备。另一组是现场采样组,他们采集了可疑食品、加工场所环境涂抹样本以及患者肛拭子,然后送往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食品、环境、厨师及患者均检出了蜡样芽胞杆菌。两组人员的工作由当日值班人员进行统筹安排。

在模拟调查及采样工作完毕后,由当日值班人员负责汇总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初步报告。同时,结合样本致病菌检测结果,绘制流行曲线、三间分布等,最终形成正式报告。在此次桌面推演结束后,由科长主持,所有人员进行了全面复盘,针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的各个环节,都一一进行了详细总结。接下来,科室还将继续安排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科内工作人员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本文介绍了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科开展的业务培训,涵盖蜡样芽胞杆菌的特性、引发疾病类型、预防措施,以及桌面推演案例和后续安排,旨在提升工作人员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331.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