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湖南小伙“胖猫”跳江身亡后网友通过外卖送餐祭奠导致94.6吨食物被浪费的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网络非理性情绪和人们对粮食认知的偏差,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粮食的必要性。
3月15日,央视新闻有一则令人痛心的报道。在2024年4月发生的湖南小伙“胖猫”于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事件中,大量网友出于对“胖猫”的深切同情,纷纷通过外卖平台为其送餐祭奠。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外卖堆积如山,将大桥的行人通道堵得水泄不通。最终,惊人的94.6吨食物被无情浪费,其中一名网民更是一次性订购了价值8000元的外卖送上大桥。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清晰地映照出网络时代人们的非理性情绪,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于粮食、食物的认知存在着严重偏差。
94.6吨食物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024年,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95公斤/亩,94.6吨粮食就相当于239.5亩农田一整年的辛勤产出。实际上,这些被肆意浪费的“外卖”并非全是粮食,其中还混杂着大量的奶茶和汉堡等。要知道,按照肉蛋奶的粮食转化率来说,大约3至4斤原粮才能转化成1斤猪肉。那些堆在大桥上,最终只能被当作垃圾无情处置的94.6吨食物,如果折算成粮食,那意味着多少亩良田一年的产出、多少农民一年的辛勤汗水都在这一浪费行为中付诸东流,实在令人痛惜!
对于这一浪费现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胖猫”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人走了,自己点一份外卖给他,不过是为了寄托哀思,称不上是浪费;有人觉得,食物是自己花钱买的,自己不在意,别人也无权说三道四;更有人认为,粮食不值钱,外卖也不贵,既不是名牌包包,更不是贵金属,用来祭奠一个令人惋惜的生命,跟“浪费”根本沾不上边。
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不同,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改开一代”大多没有经历过饿肚子的艰难岁月。对他们而言,“吃饭”这个问题可能从来就不存在“吃饱”还是“饿着”的艰难抉择,只有“吃菜还是吃肉”“今天还想再吃点什么”的轻松苦恼。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丰收从来都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量”,吃饱肚子也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常态”。“惜粮即惜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教诲虽然被写在书上、刷在墙上,但甚至被不少人觉得“过时了”、“爹”味十足。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份刻在民族苦难记忆里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天长地久地讲下去,一刻也不能放松。
粮食,它是天,是命,是和水、空气一样,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的宝贵东西。我们能够吃饱饭,也仅仅是最近40多年的事情。这份“吃饱”,是无数人付出巨大努力才换来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对食物的珍惜和敬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必须具备的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刻在基因中的优秀品格。
这些年,关于粮食安全,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
这个“紧”字,首先体现在物质层面。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虽然这一数据超出了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饲料粮来进行转化,所以粮食供应远不能说已经过关。2023年末,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已经达到了606.3公斤,还需要通过进口来补足缺口。同时,我们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紧张、环境容量也紧张,无论是产出的粮食还是产粮的资源,都必须“紧着用”。
这个“紧”字,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是“紧张谁”的那个“紧”。因为“紧张”粮食,我们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为“紧张”粮食,我们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千千万万农业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大国粮仓多增添一份底气。而这其中,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紧”,就是“紧张”每一粒我们碗里的粮食、每一份餐桌上的食物。它需要我们将节约粮食、敬畏食物当作日常习以为常却又时刻不能忘记的行为准则,人人自律,时时自省。
要知道,食物从来都不是一般的商品,不是谁买了就可以随意浪费、谁占有就可以随意处置的。从资源权益角度来讲,食物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来的,浪费食物就是浪费资源,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了别人的生存权;从安全角度来讲,粮食是底线安全、生存安全、发展安全,轻视粮食的杂音一旦形成,在社会上成势,将会带来非常危险的后果;从道德层面讲,我们要形塑“浪费粮食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共识,弘扬“惜食有食吃,惜粮有粮用,惜福有福享”的主流价值;从法律层面讲,我国在2021年即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反对食物的浪费和挥霍行为。
我们再把视角放得更宏观一些。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题。那些本着善良的愿望、将外卖堆满大桥的网民,当你们想一想处于饥饿中的人们和以吨为单位被当作垃圾处理的食物,心下是否会有些许不安呢?善良如“胖猫”,他也一定不希望人们以这种不理性的方式来怀念和祭奠他。
理性与善意从来不应背道而驰。“胖猫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情绪和情绪支配下的资源浪费之痛。而真正的善意需要建立在理性与尊重之上。每一份食物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饱含着对劳动者的敬意,更关乎国计民生。唯有将节约的意识融入日常,将对粮食的“紧张”刻入心间,方能避免这类浪费之痛,守护来之不易的“人间烟火”。
本文通过“胖猫”事件中94.6吨食物被浪费的现象,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的非理性情绪和对粮食认知的偏差。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格局下,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要重视粮食节约。从资源权益、安全、道德和法律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呼吁人们将理性与善意结合,把节约粮食的意识融入日常,守护粮食安全和来之不易的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