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展开,介绍了该指引出台的背景、意义,阐述了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明确金融机构责任、规范催收人员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并对行业和消费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少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熟人添加为联系人,而当熟人借贷逾期后,自己便陷入各种骚扰之中。这种荒诞的现象,正有望得到改善。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引出台的同时,还将废止去年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能够有效避免行业内出现标准混乱、执行困难的局面。
这一国家级规范的出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长期以来存在的规范空白,标志着贷后催收行业朝着规范健康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堪称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次发布的指引,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了重要位置。指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在处理债务人相关个人信息时,必须制定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标准、政策和流程。同时,还严格规定,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及联系人沟通时,不得透露债务人的逾期欠款金额、欠款时间等敏感信息。这些规定对于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指引还强调,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不应向联系人进行催收。即便向担保人等连带责任人催收,也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协议约定为限度。这一规定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骚扰和纠纷,切实保护债务人及其联系人的合法权益。
该指引还明确了金融机构在贷后催收风险控制中的主体责任。金融机构在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业务时,应保持审慎态度,全面、客观地评估借款人的风险指数。并且,要在贷款合同或服务协议中,对与催收相关的关键信息进行突出标识,提醒借款人认真阅读。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金融并非凭空产生,贷款的源头依然是合法持牌金融机构。对于这些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贷后催收风险控制的主体责任重大,绝不能将责任一推了之,更不能为不良催收行为提供助力。
此外,指引还对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及联系人沟通时应遵循的规范和礼仪做出了规定。比如,不得使用恐吓、威胁等手段进行催收。如果这些规定能够切实执行到位,催收行业将彻底告别以往的“社会人”形象。部分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若不愿意做出改正,可能就需要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当然,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的同时,部分消费者也应提高对贷后催收业务的认知度和配合度。贷款只“撸”不还,甚至以不还贷为荣,显然不是一条可以长远走下去的正道。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规范,它在填补行业规范空白、保护个人信息、明确金融机构责任、规范催收行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助于推动贷后催收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提醒了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