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虎凤蝶,研学应科学友好前行

本文围绕中华虎凤蝶的保护问题展开,讲述了在虎凤蝶研学活动中出现带捕网捕捉虎凤蝶的违规现象,同时介绍了虎凤蝶的分布、生存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呼吁科学友好观测虎凤蝶,并指出当前自然类研学存在的问题。

阳春三月,正是观察中华虎凤蝶(以下简称虎凤蝶)的绝佳时机。此时,众多研学机构纷纷招募学员,前往南京周边的虎凤蝶栖息地开展考察活动。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近日虎凤蝶保护志愿者们发现,竟有机构公然带着捕网去捉虎凤蝶,甚至将捕捉到的虎凤蝶拿在手里做展示。

虎凤蝶保护专家李婉雪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虎凤蝶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捕捉虎凤蝶不仅涉嫌违法,还会对其造成严重伤害。她建议,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应秉持友好观测的原则,做到不喧哗追逐、不使用捕捉网、不深入虎凤蝶栖息地踩踏,更不能大量采挖蒲公英等虎凤蝶赖以生存的开花野菜。

虎凤蝶研学活动带捕网

带队人与多家机构合作

中华虎凤蝶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蝶类,因其翅膀上独特的虎斑状花纹而得名。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通常栖息在低海拔的丘陵、林缘或溪流附近。

早在19世纪末,英国昆虫学家利奇就在湖北发现了虎凤蝶属,其种名更是以中国命名。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科考团成员在南京的龙潭地区再次发现了中华虎凤蝶,但由于战乱,研究未能继续。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昆虫学家吴琦终于在南京市牛首山重新发现了中华虎凤蝶的身影。如今,南京已成为中华虎凤蝶在全世界的最大栖息地,这种美丽的生物对于南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保护中华虎凤蝶,研学应科学友好前行

网上图片显示,带队人手中拿着捕网

一位志愿者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透露,当天有多个研学机构在汤山推出寻找虎凤蝶的活动。志愿者看到某研学机构带团寻找虎凤蝶时,带队老师拿着大大的捕网,一些参团的小朋友也手持捕网,这一幕让志愿者感觉十分不妥,不禁质疑:“带着捕网寻找野生动物,宣传的是什么理念?”之后,在小红书上,有参加寻找虎凤蝶活动的市民发的帖子显示,一位科普老师拿着一张白色捕网,照片中还能看到有人用手捉到一只虎凤蝶,其中指似乎戴着一枚戒指,还有用白色捕网捉到虎凤蝶的照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该机构负责人,他表示照片中的那位老师与其有合作关系,但捉虎凤蝶的活动与其无关,这位老师当天和其他机构在那里也有合作活动。该负责人强调,他们无论是在活动前还是活动中,都跟家长和孩子反复强调中华虎凤蝶是二级保护动物,不可以进行伤害,那些捕捉行为也许和别的机构或者爱好者有关。他还指出,网帖中还能看到另一家知名研学机构负责人的照片。

保护中华虎凤蝶,研学应科学友好前行

网传用手捕捉虎凤蝶的图片

李婉雪介绍,虎凤蝶在南京的紫金山、汤山、栖霞山、青龙山、方山和附近的句容都有分布,将军山以前也有一定的种群。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汤山、老山的虎凤蝶种群比较稳定,而牛首山基本上看不到虎凤蝶的踪迹了,这是因为那里的杜衡被破坏,虎凤蝶失去了栖息地,种群数量难以恢复。

紫金山的虎凤蝶种群数量也在减少。百蝶缘2024年3月在紫金山进行了7次监测,仅发现了4只成虫,数量显著低于往年。“主要是人为原因,由于游客量太大,附近的一些植被受到影响。另外,紫金山现在种了很多常绿植物,对虎凤蝶有不利影响。虎凤蝶羽化之后要吸取花蜜,此时桃花还没开,需要采一些低矮植物的花蜜作为食物,而常绿植物会把下面的阳光挡住,早春的野花可能开不了花,虎凤蝶就找不到花蜜。”

保护虎凤蝶面临着诸多挑战。虎凤蝶的栖息地不一定是保护区,谁都能进去。随着寻找虎凤蝶的研学团增多,它们更容易受到干扰。“虎凤蝶会把卵产在杜衡的叶子上,最近正是它们产卵的时候,杜衡比较低矮,如果大规模带人寻找虎凤蝶,有些人不认识杜衡或者不注意,可能会踩到,从而把卵踩坏。”

喜爱也会带来“隐形”破坏

安静观测、保护开花野菜很重要

发现有人捕捉虎凤蝶的照片后,志愿者觉得证据不是特别充分,没有报警,但向网络平台做了举报,目前相关网帖已经下架。

保护中华虎凤蝶,研学应科学友好前行

杜衡上的虎凤蝶卵

李婉雪代表南京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中华监测团队向社会呼吁,要科学友好地观测中华虎凤蝶,共同守护南京的美好生态。她还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安静观测,不喧哗追逐,不使用捕捉网;二是为了公众安全和中华虎凤蝶的正常繁育,今年新卵孵化,请勿深入野路、山坡等,以免带来人身安全风险,对中华虎凤蝶寄主植物及幼虫造成踩踏;三是不要大量采挖蒲公英等开花野菜,以免影响中华虎凤蝶成虫觅食。

多说一句:别让研学成“破坏”,和野生动物“距离产生美”

近年来,自然类研学热在国内兴起,在不少社交平台都能搜索到大量相关产品。这类研学以本地周边游为主,参与者多为家长和孩子,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路线和完整产业链。然而,这些研学活动也屡次出现各种问题,有的师资良莠不齐,有的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某地的网友在登山时发现,拓印植物的卡片和纸盒被到处随意丢弃;在另一场萤火虫研学中,甚至有老师带头捕捉萤火虫,同时带来的光污染、捕捉和踩踏破坏也时有发生。这类研学不说有没有让参与者学到知识,至少对待自然的态度一定没有学到。

关注自然形成热度是好事,但研学最先应该学的是和自然和平相处之道。对待各种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的科学观测是学习知识的第一步。所谓“距离产生美”在自然中体现得尤为贴切,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需要再集中寻找观测,而它们就时常出现在身边。

本文聚焦中华虎凤蝶研学活动中出现的捕捉问题,介绍了虎凤蝶的相关信息、生存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呼吁科学友好观测。同时指出当前自然类研学存在破坏生态等问题,强调研学应先学会与自然和平相处,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09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