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陈女士手指疼痛一年多,辗转多家医院未查明病因,最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被诊断为甲下血管球瘤并通过手术康复的案例。同时介绍了甲下血管球瘤的成因、症状、易误诊原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哎呀,手指痛了一年多啦,跑了好多家医院都没治好,真没想到病因居然藏在指甲盖里,太感谢医生帮我摆脱这病痛啦!”38岁的陈洁兰(化名)一脸感激地说道。她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接受了右手拇指“甲下血管球瘤”手术后,基本康复。出院前,她紧紧握着科室主任蒋亮东的手,真诚地表达了内心的谢意。
陈女士在雨花区一家餐厅的厨房辛勤工作。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她仍心有余悸。一年前,她的右手拇指突然开始疼痛。为了治好这病,她跑了好几家大医院,皮肤科、风湿免疫科、骨科,能看的科室都看了个遍,可病因始终没查清楚,疼痛也丝毫没有缓解。特别是到了冬天,只要一沾冷水,那手指就痛得钻心,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来到了长沙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求诊。接诊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蒋亮东十分细心,他仔细地为陈女士做了检查,结合彩超结果和自己丰富的经验,最终准确地诊断出患者患的是“甲下血管球瘤”。经过手术治疗,陈女士手指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了。
蒋亮东主任介绍说,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球体的良性肿瘤,常常发生在手指或足趾的甲床下方。血管球体是人体皮肤中正常的微小动静脉吻合结构,主要分布在真皮网状层,尤其是在肢端(像指尖、甲床)分布得更为密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局部的微循环和体温。当血管球体中的平滑肌细胞、血管结构或者神经成分出现异常增生时,就会形成血管球瘤。
这种肿瘤的体积通常比较小,直径大多在2毫米~5毫米之间。不过,由于它富含神经纤维,所以即使是微小的病灶也可能引发剧烈的疼痛,而且它对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刺激)和轻微触碰都高度敏感。
如果手指、脚指甲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大家就需要警惕甲下血管球瘤了。比如出现针刺样或者灼烧样的疼痛,轻微的触碰(像穿鞋、握手)或者温度变化(如遇到冷水等)就可能诱发剧痛;指甲特定位置按压时会感到剧烈疼痛,可能还会伴有甲板变色(出现蓝紫色斑点);病程比较长,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关节炎”或者“甲沟炎”。
甲下血管球瘤很容易被误诊,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症状具有迷惑性,疼痛可能会放射到整个手指,所以容易被误诊为腱鞘炎、痛风或者神经痛。二是检查存在盲区,普通的X线很难发现这种肿瘤,需要借助高频超声或者核磁共振MRI才能明确诊断。三是它具有跨学科的特性,患者有时候怀疑是甲癣就会辗转到皮肤科,怀疑是免疫性疾病就去风湿科,怀疑有骨损伤又会跑去骨科等。
因此,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关键。首先要进行临床检查,90%的病例可以通过“痛点标记试验”初步判断,也就是用针尖定位最痛点。还可以进行影像学检查,高频超声能够显示直径大于2毫米的瘤体,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微小病灶更为敏感。一旦确诊,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手术会将血管瘤体完整地剥离,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可以达到95%以上。
蒋亮东主任提醒大家,甲下血管球瘤虽然不太常见,但却是导致慢性手指疼痛的隐形“杀手”。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早期患指(趾)会出现隐痛,穿衣、持物等日常动作都可能引起疼痛,到了晚期疼痛会逐渐加重,呈现出敏锐的局部针刺样疼痛。它的特点是不碰的时候不痛,遇到冷热以及按压刺激后疼痛会明显加剧。同时,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加重血管痉挛,间接诱发疼痛。对于顽固性的指端疼痛,大家需要考虑血管球瘤的可能。目前该病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确诊,就需要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本文通过陈女士手指疼痛的案例引出甲下血管球瘤这一病症,详细介绍了其成因、症状、易误诊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醒人们对于顽固性指端疼痛要警惕该病症,确诊后应尽早手术。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