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AI全方位渗透文艺领域这一现象展开,探讨了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AI时代,文艺何为”话题。分析了人们面对AI在文艺领域应用的不同态度,阐述了数字技术在文艺创作与传播中的深度介入情况,以及AI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影响,最后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中的不可替代主体地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有一片名为“沙洲”的领域,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如今,AI的强大能力令人惊叹不已。它能依据指令创作出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为我们呈现出气势恢宏的视觉盛宴。不仅如此,在文学创作方面,它撰写小说、诗歌的质量之高,甚至让童话大王郑渊洁都不禁感叹“AI只用4秒写得比自己好”。AI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文艺领域,成为激发文艺创作力、推动文艺形式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AI时代,文艺何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在这场技术与人文的激烈碰撞中,人们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热烈欢呼“未来已来”,他们满怀激情地拥抱新技术,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打开全新的局面。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悲观叹息、惶惑不安。他们觉得自己穷其一生所获得的知识,在AI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AI掌握的知识浩瀚无际,进而担心自己的职业终将被取代。数字技术的变革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学艺术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知不觉间,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文艺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在影视产业的多个环节,AI已经从简单的尝试阶段升级为常规操作和标准化应用。例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制作环节就离不开AI的助力。在舞台艺术方面,从沉浸式演出体验到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模式,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形态。去年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首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运用“AI + 3D + 即时影像 + 二维动画 + 电影拍摄”融合技术,为观众生成了多维沉浸式视觉体验,演出反响十分热烈。近期,DeepSeek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尝试使用它来写诗作词、谱曲绘画,AI正让文艺创作广泛深入地成为一种家常日用的基本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创作热情。
AI为文艺创作带来了更新、更快、更具冲击力的实验空间,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学会和AI互相协作,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与文艺创作者必然会逐渐形成更加紧密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深度融合,将会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艺创作插上新时代的翅膀。
面对AI浪潮,文艺创作者既不能抗拒,也无处躲避,但也不必恐慌。因为人永远是文艺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主体。AI本质上依然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取代那些类型化、同质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但却无法产生真正的精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就对爆火的人工智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舞台剧更不会因为AI而消失。因为作为真实的人演一个角色,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演员流的眼泪是真实的,而AI创作恰恰缺少温度和感情。
的确,算法决定不了文艺的未来。文艺创作要直击人心,依靠的是创作者的兴发感动、生命感怀,以及生动蓬勃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这些都是AI无法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因,也是人类捍卫艺术创作主体地位的资本。
面对无法抗拒的AI汹汹来势,人们的感情十分复杂。就像郑渊洁一样,他一边有些悲观地预言“作家是一定会被取代的”,一边又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去做AI干不出来的事”,还强调“我觉得未来我们的孩子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想象力,这是最重要的事”。创作的源头仍然是人的思想和情感,AI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文艺作品进步的契机。它“倒逼”创作者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对自身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为作品注入灵魂,推出更多有温度、有高度、有创造力的精品。
AI在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AI虽能提升创作效率、激发创新活力,但人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创作者应正确看待AI浪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自身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创作出更具品质的文艺作品。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