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下医院减重科的开设情况,介绍了超重的判定标准,以北京协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为例,阐述了减重科帮助患者的方式,分析了患者在减重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还提及了全国健康减重营项目以及社区医院减重科的特色,最后探讨了减重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向。
白岩松指出:判断超重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对于成年人而言,这个数值只要大于等于24,就意味着已经踏入了超重的行列。咱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要是一位成年人身高一米七,当他的体重超过70公斤时,那就属于超重了。近年来,不少医院都新开设了减重科,把专业的减重事务交给专业的医生来处理。那么,减重科究竟是怎样为患者提供帮助的呢?
本周,以北京协和医院为首的多家医院减重科开诊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肥胖门诊,至今已经平稳运作了18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曾梦华介绍:患者来到门诊后,会有专门的个案管理护士接待,先对患者进行身体方面的各项测量,随后医生会详细问诊。在全面了解所有检查结果之后,才会为患者制定减重方案。这个方案可能是单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甚至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介入。
由于每个患者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专业医生的处方里,每个人的减重方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曾梦华医生在坐诊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对减重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在就医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
曾梦华医生表示:在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有一部分存在身材焦虑的患者,他们的体重其实完全正常,但就是对自己现有的体重不满意,一心想要瘦到骨感美的程度。还有一部分患者则认为肥胖根本不是问题,他们来看病很多时候是被爱人或者父母逼着来的。这是两个极端情况,一个是过度焦虑,一个是过度不在乎。另外,有些患者虽然知道自己胖了需要减肥,但是采用的方法并不正确。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要么过度迷恋药物,要么过度依赖手术。针对这些疑惑,医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释。
目前,大多数医院设立的减重科都拥有强大的医疗力量。以重庆的这家医院为例,减重门诊汇聚了胃肠外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坐诊。遇到复杂病例时,专家们还会集中进行讨论。这也导致每天的号源早早地就被挂完。
肥胖患者普遍觉得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然而仅仅看一次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曾梦华医生常常会遇到患者坚持不下来、跟踪随访不到位的情况。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减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努力。
上周,由国家卫健委指导开展的“全国健康减重营”项目正式启动,全国11家公立医院被列入了首批健康减重营科普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该医院的减重营由病友自愿参加,每周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分享减重心得、互相督促,医生也会参与其中,为患者进行科普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在减重营里,患者们都庆幸自己能够加入。然而,对于全社会庞大的肥胖人群来说,仅靠一家医院的力量远远不够。
在南京的一家社区医院里,一群减重人士正挥汗如雨地进行锻炼。他们使用着专业的器械,做着标准的动作,但这里可不是健身房。
患者高先生说:“我们以前也在健身房锻炼过,但是那种强度不适合我们这些有基础疾病的人,会有危险。”
去大医院看病太麻烦,去健身房又不适合自己,很多人的减重计划就因此被耽搁了。这家社区医院在过去的接诊过程中发现,常有患者抱怨得不到既便捷又专业的减重指导。于是在2021年,该社区医院开设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减重科。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医院副院长陈宝宜表示:“我们和三甲医院相比,比拼的不是技术,三甲医院主要解决疑难杂症。我们的优势在于离患者更近,患者下班顺路就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健身、运动。另外,我们通过家庭医生团队进行健康管理,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
陈宝宜还介绍:“我们这里最低的收费标准是三个月397块钱,会为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至于能不能用医保,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患者本身伴随着慢性病,需要做一些如甲状腺或者血糖的检测,那是可以走医保的。”
由于做检查、开处方、收费等环节都要受到当地卫健部门的严格监管,所以这家社区医院的减重营深受居民认可,每天都十分热闹。尽管该院已经有8名专业医护人员在减重科工作,但工作量还是在不断增加。随着各地减重科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指出:“现在减肥热潮兴起,各个医院都准备成立或者已经成立了减重科。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行政策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科设置,比如原来招生没有这个专业,这属于体系建设的问题。”
本文围绕医院减重科展开,介绍了超重判定、减重科服务模式、患者减重误区等内容,同时提及全国健康减重营和社区医院减重科的特色。在减重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各地减重科虽受关注,但面临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等体系建设问题,如何满足患者需求仍需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