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老笔下花,感受国人花之情怀

本文从夜读汪曾祺先生描写马铃薯花的散文入手,讲述了汪老画马铃薯花的趣事,由此延伸到生活中人们与花的故事,包括邻居章姐养花、陶渊明爱菊、老人养捡来的菊花等,还阐述了国人赏花时赋予花的精神内涵,最后作者发起周末去徽州卖花渔村踏春寻梅的邀约。

在静谧的夜晚,我翻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细细品读,当读到他描写马铃薯花的那一段文章时,不禁忍俊不禁。当年,汪老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所里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去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绘制一套马铃薯图谱。他没有丝毫犹豫,简单地买了些纸笔和颜料就奔赴了目的地。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那时正值马铃薯开花时节,汪老每天一大早就来到马铃薯地里,精心掐下一把花和几枝叶子,回到屋里后,将它们插在玻璃杯里,然后对着它们专心作画。平常的马铃薯花,或许从未有画家专门去描绘过,但在汪老眼中,它们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花与叶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他画得十分用心,完全沉浸在作画的状态中,尽情享受着这份创作的乐趣。为此,他还曾写过一首长诗,记录当时的生活,并寄给一位老同学,诗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那投入且痴迷的模样,那淡定又从容的神情,着实可爱极了!

人们通常喜爱赏花,将其视为一件风雅之事。然而,汪老笔下的马铃薯花,由于马铃薯本身作为蔬菜的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中的可爱。放下关于马铃薯花的思绪,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许多与花有关的见闻和轶事,这时我才猛然发现,国人对花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这份爱早已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

我早年居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楼道十分简陋,但邻居章姐却用她的巧手打造出了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都会用沤过的淘米水浇灌花草,那里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她竟然养出了几棵“仿水仙”。她把大白萝卜上方挖个孔,将发芽的大蒜塞进孔里,水分充足的萝卜为大蒜提供了养分,大蒜抽条长叶,宛如水仙一般亭亭玉立,美丽极了。这让我想起了《浮生六记》里的芸娘,她用小纱囊装茶,放入初开的荷花花心熏制,章姐萝卜里种“仿水仙”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来,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已在岁月中酿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

在我们的心中,花不必名贵,也无需珍稀,它们就像是我们亲密的邻居。诗人陶渊明曾在长江边的小县彭泽担任县令,附近有一个东流镇,那里的地形和气候非常适宜野生黄白菊花生长。每到金秋时节,黄白菊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菊香。陶渊明一到东流,看到这美丽的野景野花,满心欢喜,在城南选了一处赏菊之地,时常来此把酒赋诗、借菊咏怀。因为陶公的缘故,东流小镇被称为“菊乡”。其实,他所喜爱的菊花并非什么珍贵稀有的品种,只是农家篱畔最常见的黄白野菊。如今,菊乡的人们依然热爱着那朴素的菊花,镇上几乎家家都种菊,房前屋后、墙头檐下全是菊花。居民们还会在每年的重阳节自发举办菊花文化节,搬出自家的菊花到广场上相互展示、比拼。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位老人,他骑着三轮车收购废品,在三轮车的车沿上摆放着一盆菊花。他告诉我,这是他从垃圾站捡回来的,如今养得可好呢。他说这话时,脸上没有丝毫嫌弃这花“出身”的意思,反而充满了自豪。我想,他是为自己能从垃圾堆里寻得这“蒙尘明珠”的美而感到骄傲。老人或许不会写诗,但他对待这盆菊花的态度里,蕴含着质朴的诗意。滋养性灵的从来不是名花异草,而是那份永存于心的温柔心意。

“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花开花落,总是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刮风下雨、午夜梦回时,我们会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着花,脑海中会浮现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的诗句。而我们欣赏花,很多时候是在欣赏一种精神。“高名压尽离骚卷,不入离骚更自高。”这无疑是对像幽谷中的兰花一样高洁品性的赞赏;池塘里普通的荷花,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即便是小小的苔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展现出的是一种顽强、执着、自信的精神气度。凡是家中养花的国人,无论学识高低,都能或多或少地讲出这些花各自的文化掌故。花还是那株花,但当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月已非月,花亦非花,这或许就是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吧。

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夜渐渐深了,我穿行在书本上与记忆里的花丛中,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冲动,于是在微信群里招呼道:“听说徽州卖花渔村的梅花开得正盛,周末相约去踏春寻梅可好?”不到一分钟,平日里较为冷清的群里瞬间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积极响应,有几位还不停地给我献花,多得我一时都“抱”不过来了。

本文通过讲述汪曾祺画马铃薯花、邻居章姐养花、陶渊明爱菊、老人养捡来的菊花等故事,展现了国人对花的热爱以及花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花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最后以发起周末寻梅邀约,进一步体现了花连接着日常与诗意。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863.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1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