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调查了当前一些不良机构利用“老年教育”概念,通过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等噱头,诱导老年人高价买课或购买保健品的现象,揭示了这些诈骗手段的特点、危害以及老年群体维权的困境,并提出了治理乱象的建议。
原本,听课、认真记笔记、积极答题,这些充满求知氛围的场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下,这样的场景却不幸沦为了诈骗老年人的温床。
记者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机构巧妙地擦边“老年教育”这一概念,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诱人旗号,吸引着满怀求知热情的老年人。但实际上,他们或是变相以高价售卖课程,或是直接将课堂变成了保健品的推销场,把那些渴望求知学艺的老年人一步步引入了一个又一个消费陷阱。
0元体验变高价推销课程
56岁的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一开始是免费课程,结果刚上了几次,老师就开始推销上千元的课程。”此前站桩、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术火爆时,他在网上某学堂的直播间报名了老年站桩课程,可没想到后续就一直被推销购买付费课程。
“老师称精华班限时秒杀价是1980元,封班后再报名就要恢复到平台价3980元,一直不断催促我交钱报名。”李先生无奈地说道。
从李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可以看到,上课仅仅3天,助教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推销高价课程。为了促使李先生购课,对方不断使用“名额有限”“最后期限”“不要生病拖累孩子”等话术,给李先生制造焦虑情绪。而且还早晚问候,发送各种学员的练习感受,暗示练习站桩可缓解哮喘等各类病症,甚至声称“比吃药好多了”。
助教老师催买高价课程的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推销课程的定价也是飘忽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助教口中的课程价格从一开始的1980元变成了1080元,还附赠各类价值上千元的其他课程。
记者注意到,该学堂属于上市公司“量子之歌”,旗下开设了多个“学堂”机构,专注于中老年教育。然而在某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有上千条关于其各类学堂的投诉,问题多集中在退款难、课程价格虚高、承诺课程未兑现、诱导开通花呗买课等方面。
此外,不少机构采取先在短视频平台引流到微信群,最终导向封闭性和隐蔽性更强的私域直播的方式,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上课卖保健品 课堂沦为推销场
除了推销高价付费课程,一些商家还将自己包装成“老年大学”“艾灸馆”“农业特产超市”“XX优选”“XX社区”等看似正规的机构。他们先通过免费送鸡蛋等小恩小惠诱骗老年人上课,骗取信任后,便开始推销高价保健品、治疗仪等,把表面上的课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推销场。
在北京某医院对面,有一家“田园志功能农业超市”,看起来很不起眼,出入的大多是老年人,店内货架上也只是摆放着各类普通农产品。很难想象,这家超市的隔间里会有很多老年人聚集听课,购买高价推销品。
卓女士父母在田园志功能农业超市“听课”。受访者供图
卓女士向记者表示,自己的父母就在田园志超市每天上课打卡,高价购买推销品。“超市宣传他们的富硒产品都是供给‘首长级别’的人,普通老百姓买不到。”
在她向记者展示的听课笔记中,写有硒对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作用介绍,并称“硒是病毒克星”“得癌一定缺硒”“每天最少要补60克硒”等等。
她告诉记者,自己父母第一次在这里高价买推销品是在2024年9月,300g/盒的富硒谷物复合强化营养粉售价800多元,父母两人一下就花了3万。“之后不用去超市线下听课了,改成微信、直播听课,但这些产品一直买到了现在。”
听课老师记录的上课笔记。受访者供图
另一名受访者何女士也向记者表示,自家老人同样在一家名为“硒品优选拼团”(曾用名“硒谷公社”)的商家听课并购买含硒产品,单次消费就高达十万元。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蒋卓勤向记者表示,从卓女士提供的营养粉包装来看,其父母购买的富硒产品既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只是普通食品,更不能违规宣传它有治病效果。
“硒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但不等于能治好疾病。而且它对人体来说安全范围比较窄,成年人每日硒的安全摄入量为60~400微克,超出安全摄入量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蒋卓勤强调道。
违法情节隐蔽性高 老年群体维权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这些机构的套路繁多,而老年人的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又更容易受到商家的引导,一旦掉入消费陷阱,他们很难维护自身的权益。
“他们对年轻人有防备心,店里只放一些普通农产品,每天早七点到八点业务员会发链接给老人听课,每天密码不一样,没人邀请不知道密码进不去,并且能现金交易的绝不转账。”何女士向记者透露。
卓女士也告诉记者,自己拨打过12315进行投诉,但由于其产品本身为合格产品、具有检测报告,商家又称宣传的是硒的功效,否认宣传产品可治病,因此当地市场监管局介入后也只能协调退款,店家后续照常上课。“这些高价推销品并没有摆在货架上售卖,且没有明码标价。他们专挑老年人贩卖焦虑,有的老年人讳疾忌医,更喜欢通过食补、偏方来治病。”
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健向记者表示,由于各种良莠不齐的机构将推销保健品甚至金融衍生品披上了教育的外衣,其违法情节具有一定隐蔽性。
“推销高价课程方面,目前直接针对老年教育机构的法律规定较少,通常要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适用。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的老年培训机构出台了相应的规章或文件,但其法律效力位阶较低且具有明显的地域适用性,无法适用于全国或整个老年教育行业。”他说道。
近期,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公告称,加强对“养生直播”违规外部链接治理。若外部链接中的直播内容涉及违规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信息,微信端会限制链接访问,同时平台会结合用户投诉证据加大对此类违规账号的处罚力度。
老年课堂本应是“老有所学”的美好场所,却在利益的驱动下沦为了“坑老”的重灾区。治理这一乱象,不仅需要完善监管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提高识别消费陷阱的能力,真正托起“最美夕阳红”。
本文揭露了一些不良机构利用“老年教育”概念诈骗老年人的现象,包括高价卖课和推销保健品等手段。同时指出这些违法情节隐蔽性高,老年群体维权困难,最后提出治理乱象需要完善监管、扩大供给以及关注老人精神需求等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