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15这个特殊节点,探讨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企业面临的舆情危机和公关难题。通过餐饮连锁品牌、休闲零食品牌以及海底捞等具体案例,揭示了自媒体传播和算法推动下舆论失衡的现象,以及企业应对舆情时的无奈和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对315如何精准曝光问题的思考。
又到一年315,这是令假冒伪劣胆战心惊的时刻。在流量至上的当下,315的“战火”燃烧方式已与往昔不同。如今,危机公关本质上已演变成大众情绪管理。今年,许多正规经营的品牌企业早在315前一个月就如临大敌,派出公关团队四处奔走,因为他们实在经不起舆论的折腾。
1. 食品餐饮行业:315“暴雷”重灾区
近年来,食品餐饮行业一直是315曝光问题的“重灾区”。今年,距离315还有些时日,两家餐饮连锁品牌就相继“出事”。
某餐饮连锁品牌两家加盟店的问题被曝光后,3月12日,位于郑州金水区的一位加盟商为自证清白,发布视频展示其门店环境。视频中可以看到,该加盟店的后厨与顾客用餐区相连,是用玻璃围挡起来的透明操作间,整个店面干净整洁。
这位加盟商无奈地表示:“这品牌效应,对我们个人加盟商的影响太大了。315这事刚一爆发,我的评论区就‘沦陷’了。”在评论区,他不断央求大家:“点进去我的位置看一下再说吧,欢迎大家实地考察。”
郑州的这位加盟商还说:“个别门店的行为,我真的无法理解。”然而,“个别门店”的不良行为却连累了正规经营的加盟商。很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再也不吃XXX了。”其中,“老板为了拍个视频,把店弄的干干净净,也是辛苦了”这条留言获得了上千点赞。甚至有网友劝这位加盟商“赶紧改(店)名,不然翻不了身”。
在某平台上,一位拥有352万粉丝的搞笑短视频作者,借着这波热度发布了一条“要求再办个阴历315”的短视频,获得了2.3万点赞,还被平台算法推荐排在前列。这条短视频之所以有流量,是因为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层出不穷,尤其是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外卖,比如荤素搭配的“十元外卖”,消费者在贪图便宜的同时,对其卫生安全状况却心里没底,也不清楚该由谁来监督。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旦有问题被曝光,就很容易出现无辜“躺枪”的情况。
2. 自媒体与算法:舆论失衡的推手
关键在于,当自媒体加入“舆论监督”的行列后,一些自媒体传播往往不遵循新闻要素“5个W”,只需起一个能击中公众情绪的标题,借助平台算法推荐,在流量至上的原则下对热点进行密集推送,就会进一步点燃舆情。
去年11月,农夫山泉创始人钟晱晱曾围绕网络舆论环境,直指算法滥用问题。他指出:“有人利用算法,屏蔽了多角度的信息,制造单一叙事和恶意对立。”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的舆论环境,还让公众陷入片面认知。
在315这个集中曝光假冒伪劣的舆论场中,无论企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哪怕只是单方面揭出的未经证实的小问题,通过短视频快速传播,在万众瞩目之下都会被放大成大问题。大众情绪一旦被激活,评论区就会一片炮轰。
算法推动的舆论失衡,让任何正常经营的企业都不敢掉以轻心。危机公关要求及时,要牢牢把握24小时黄金反应时间。但在网络舆情快速发酵的情况下,企业无论有无过错,都会先被大众情绪的浪潮所淹没。
郑州的那位加盟商在24小时内就放出了自证清白的视频,可评论区依然被负面留言“淹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公关”的对象变成了评论区的大众网民,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企业又该向谁辩解呢?
去年11月3日,打假博主“松哥打虎”举报某休闲零食品牌的产品掺假。11月4日,该品牌所在市场监管局宣布对此立案调查。11月18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公告,称“经多地联合调查,举报人反映问题不成立”。随后,警方通报,这是打假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当事人之一因销售伪劣“防偷拍检测仪器”非法牟利被警方抓获,“松哥”的打假视频也被删除。今年1月8日,第一财经发布了《打假网红“被打假”!背后有灰色利益链》一文,揭示了一些打假网红靠流量牟利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无妄之灾,企业最有力的反击武器,要么是通过法律手段,要么是拿出权威部门的检测来证明清白。但市场监管部门出具有关检测报告需要一个常规流程,等该事件的官方通报信息出来时,往往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公众的注意力早就被新的热点吸引,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很难再获得流量,这就形成了钟晱晱所痛批的“舆论失衡”。
由于该事件发酵期正值双11期间,该休闲零食品牌相关人士透露,公司因为这件事损失上亿,此前精心投入众多资源和成本主推的新品销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3. 315:企业大众情绪管理大考
在不可控的流量影响下,原本在315这个节点对各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一次“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各个企业对大众情绪管理水平的一次大考,而危机公关的难度和成本也大大增加。
这些舆情事件对企业的杀伤力极大,且难以控制,正规经营的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阻断大众心中的传播欲成为关键。
如今,很多企业在面临舆情危机时,无论自身是否有错,第一时间都会采用各种能安抚公众情绪的语言来“浇灭”公众的怒火,并且不进行申辩。因为一旦申辩,往往会火上浇油,只能先自认倒霉,再寻找反击的机会。
此次,海底捞事件之后,“这辈子不敢吃火锅”的话题登上热搜。海底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事门店对4109单进行了10倍现金补偿,还将门店锅具、餐具(含筷子)全部更换。海底捞遭受的经济损失至少上千万。
从2025年2月24日凌晨“小便门”视频发布,到2月28日海底捞从网上发现此视频并报案,3月6日确认事发地;3月8日上海警方对涉事两名嫌疑人行政拘留;3月10日,海底捞向上海黄浦区法院提起诉讼,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这一波无妄之灾让海底捞十分憋屈,关键是涉事者是两个17岁的未成年人,海底捞该如何向他们讨说法呢?而且这件事在消费者心中造成的阴影也难以消除。
十多年前的315,传媒和消费者协会是主角。那时的315,是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业务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媒体接到有关315的线索后,对于一些重磅选题,调查记者要进行长达几个月的暗访、调查和取证,力求事实清楚、准确。因为媒体深知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315期间这样的曝光对于餐饮或者食品企业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在策划选题、调查取证时都慎之又慎。
这种慎重也体现了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当一切都向流量看齐时,公信力越发成为稀缺资源。
315必须存在,上面这张抖音作者整理的“315 2025预测曝光行业”,显示出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上述问题的侵害。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实体企业经营困难,315如何精准命中问题靶心,既不放过违规违法经营者,又不伤害无辜企业,不被流量裹挟,是时候该正视这一问题了!
本文深入剖析了315期间品牌企业面临的舆情危机,指出在流量时代,自媒体传播和算法推动导致舆论失衡,企业危机公关难度和成本大增。通过多个案例说明企业在舆情中常遭遇无妄之灾,且应对困难。强调315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其精准曝光问题,避免伤害无辜企业,重视媒体公信力和大众情绪管理。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