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珠宝贵金属首饰消费热度高的情况展开,介绍了市场监管总局在3月15日发布的消费提示,详细阐述了消费者在选购珠宝贵金属首饰时需要注意的各类消费陷阱及应对方法。
近期,珠宝贵金属首饰成为了消费热门,众多消费者纷纷投身于这一消费领域。然而,在这火热的消费背后,也潜藏着不少消费陷阱。3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及时发布了消费提示,旨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珠宝贵金属首饰时要提高警惕,防范各类消费陷阱。
珠宝贵金属首饰的价格并非随意而定,而是与其类别和等级紧密相连。当消费者打算选购价格较高的珠宝贵金属首饰时,了解必要的质量标准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拿珠宝玉石类产品来说,主要的国家标准有《珠宝玉石 名称》和《珠宝玉石 鉴定》等。这些标准详细列举了常见珠宝玉石的检测和命名方法,为消费者提供了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对于贵金属类产品,有一个关键的识别点,那就是必须有明确的印记(这里的印记指的是打印或刻印在贵金属饰品上的永久性标识)以及标签等。要是商家宣传某款首饰为贵金属类产品,却看不到相应的标识,那么消费者在选购时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还需要格外注意识别仿冒检测报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想要开展相关检测工作,应当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消费者拿到检测报告后,要仔细确认报告内容是否齐全。一份正规的检测报告,其基本内容应当涵盖检测机构名称和地址、检测机构公章或检测专用章、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所用检验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等基本信息。
如果消费者发现检测报告印刷粗糙模糊、内容严重缺失,或者在正规检测机构网站查询不到相关信息,那么这份报告就很有可能是仿冒权威机构的假报告,也就是所谓的“套牌证书”。
除了识别检测报告,消费者还需要仔细核对关键信息。以珠宝玉石类产品为例,要查看报告上的照片与实物是否一致,产品的定名是否规范。如果报告中出现表述含糊的“玉”“宝石”等名称,消费者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同时,还要留意证书的备注栏是否注明“处理”“染色”“充填”等关键信息。对于贵金属类产品,要检查是否依据国家标准对纯度进行命名,以重量结算的贵金属产品是否有准确的重量数据等。
另外,贵金属类产品在销售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有按实际克重计价的,也有“一口价”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明确计价方式,同时要注意避免商家混淆概念,或者出现夸大质量等级、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情况。
本文围绕近期珠宝贵金属首饰消费热度高的情况,传达了市场监管总局的消费提示,从了解质量标准常识、识别印记标签、辨别检测报告、核对关键信息以及明确计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防范珠宝贵金属首饰消费陷阱的实用指南,帮助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更加理性和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