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4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深入探讨了其在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规模增长和盈利能力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包括淡化规模主动求变以及坚守主责主业初心不变等方面,并对2025年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回顾这一年,农村中小银行尽管面临着诸多压力,但依然承压而上,坚守支农支小的定位,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普惠金融进一步下沉。不过,2024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规模增长、盈利能力都受到了挑战。
对于2024年农商行的经营态势,湖北省农信联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农商行在政策引导、市场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影响下,做出了淡化规模情结、加快组织革新等改变。同时,坚持扎根本土并进一步下沉、顺应时代而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不变’,以此穿越行业发展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淡化规模 主动求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在2024年1月份为8.3%,10月份降至6.1%;总负债同比增长率在2024年1月份为8.1%,10月份降至5.9%。2024年的多项公开数据表明,农村金融机构在资产规模扩张方面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多位业内人士对此持积极态度。
李亚华表示,面对市场主体需求减弱、同业竞争加剧以及自身利差不断收窄的情况,在政策引导下,2024年一季度后农商行普遍在规模增长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开始着手业务转型。这既是适应外部变化的需要,也是政策定位的要求,更是农商行自身的主动求变。
在宏观经济背景和市场融资需求发生变化时,农村金融机构应顺势而为,主动求变,放弃对规模增长的单一追求。当不再以规模增长作为经营发展的唯一目标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了机构追求的方向。在信贷投放过程中,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银行业或许会更多地通过将信贷资源从低效领域转向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李亚华认为,在2024年监管政策的指导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淡化“规模情结”。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6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15届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对于未来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从规模增长转向“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李亚华指出,一是要扎根本土进一步下沉;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服务再“精准”。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生活状态差异巨大,且当前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多变,这使得银行在设计普惠信贷产品、制定授信、风控策略时面临很大挑战。扎根本地、熟悉客户的农商行只要调整、应对得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以“自身情况”为基础,实现以放大线下优势为目的的数字化转型。从目前大型银行在科技金融上的投入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在人员和投入方面与之竞争并不现实。农商行需要补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类短板,但不能期望数字化成为自身的“长板”,而应秉持“越是数字化、人的服务越珍贵”的理念,找到符合自身特色、顺应时代要求的差异化转型道路。
坚守主责主业 初心不变
2024年,政策在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定位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同业竞争指明了方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这为农村中小银行应对大行下沉冲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农村中小银行必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聚焦主责主业,走差别化定位、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对于2025年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市场竞争,李亚华认为,首先要坚守“金融为民”的定位不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金融强国,在此要求下,金融业的规模增长和盈利并非主要追求目标,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是金融行业追求的核心。天生具备人民性、功能性禀赋的普惠金融,必然成为农商行的主责主业。
其次,要坚守“做小做散”的定位不变,即“支农支小,做小做散”。同时,坚守“立足本土,开展特色经营”的定位不变。新时代,党中央对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要求是“立足本土,开展特色化经营”。要实现这一要求,需要坚持新的“三性原则”,即地域性、功能性和盈利性。也就是说,要基于一方地域,在体现功能性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性。农村中小银行自身资源禀赋不足,但地方政府的组织资源能力强大,因此,农村中小银行只有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才能放大自身发展能力。
自2024年以来,LPR三次下调,存款利率经历多次调整,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着净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不良率攀升等多重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3%,较2024年6月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净息差进一步承压下行,其中农商银行净息差为1.72%,与2023年的1.89%相比有所下降。
在2025年开门红中,各农商行在保证存款总规模稳定的情况下,做好前期3 - 5年期高利率存款的续存转换尤为重要。李亚华指出,目前部分农商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95%)已低于总存款付息率(2.16%),新老客户出现倒挂,只要做好旧定期客户的转化,就必然能实现付息率下降30 - 50BP。当然,这也需要各农商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分阶段、分机构、分客户找准利率费用平衡点,做“细活”,从新旧客户产品切换、结构优化中寻找突破口。
李亚华还表示,要将提升活期、低成本存款占比放在揽存增存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在新旧存款客户转存中做文章,加快调整定期存款付息率。从当前日益激烈的银行间市场竞争情况来看,作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农商行,与其冒着重大风险偏离主业,多渠道涉入自身不了解、不占优势的新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不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
本文围绕2024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展开,分析了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淡化规模情结,主动求变,探索从规模增长转向“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坚守主责主业,在“金融为民”“做小做散”“立足本土”等定位上初心不变。同时,还指出了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净息差收窄等压力,并对2025年的发展提出了如做好存款续存转换、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等建议。总体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在变革与坚守中寻求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