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展开,介绍了其现状、定义、查询方式以及报销类别中甲类和乙类药品的含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医保药品目录的攻略。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医保局多年来持续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进行调整。截至目前,目录内的药品数量颇为丰富,总计有3159种。其中,西药有1396个,中成药达1336个(包含民族药95种),协议期内谈判药品为427个,此外还有具备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这些药品广泛涵盖了各个临床治疗领域,为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什么是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哪些药品被纳入其中?又该如何查询医保目录内药品的信息呢?接下来,这份详细攻略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
为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规范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管理,国家专门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当参保人员在定点医药机构产生符合医保药品目录的相关医疗费用时,医保基金就会按照规定进行支付。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便建立并完善了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原则,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会进行一次调整,将那些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等基本条件的药品纳入其中,以确保医保药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实际需求。
如何查询医保目录内药品信息?
第一步:您可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点击医保服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查询,进而进入查询页面。
您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药品分类”或“医保报销类别”进行筛选,这样能更精准地找到您需要的药品信息。
报销类别中的甲类和乙类是什么意思?
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被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中必需的药品,它们使用广泛、疗效确切,并且在同类药品中价格或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可以将其全额纳入报销范围,之后再按规定比例进行报销。
“乙类药品”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同样确切,但在同类药品中,其价格或治疗费用比“甲类药品”略高。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需要个人先自付一定比例,剩下的部分才会纳入报销范围,然后再按规定比例报销。
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现状、定义、查询方式以及报销类别中甲类和乙类药品的含义,帮助读者了解医保药品目录相关知识,更好地享受医保福利。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