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瑙姆堡大师与大足无名工匠的雕刻传奇,从瑙姆堡到大足:雕刻中的人性光辉与美学传承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德国小镇瑙姆堡和中国重庆大足,探寻两地13世纪雕刻艺术的魅力。通过描述瑙姆堡大师的作品以及大足宝顶山无名工匠的创作,展现东西方雕刻艺术在同一时期的璀璨成就,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

探寻瑙姆堡大师与大足无名工匠的雕刻传奇,从瑙姆堡到大足:雕刻中的人性光辉与美学传承

在德国的萨克森 - 安哈尔特州,有一座拥有千年建城史的小镇——瑙姆堡。如今,这座小镇的人口仅有3万。我历经辗转,终于来到了这里,而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拜访“瑙姆堡大师”。早在13世纪,一位神秘的工匠在这个小镇留下了一组令人惊叹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历经了无数的天灾和战火洗礼,却近乎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它们也被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而后世的艺术史学者们,为了表达对这位无名工匠的敬意,尊称他为“瑙姆堡大师”。

从瑙姆堡小镇的火车站向南出发,沿着铺满碎石的道路前行,很快就步入了一条幽静的小巷。在小巷中拐过几个弯后,雄伟的瑙姆堡大教堂便一下子跃入了我的眼帘。走进教堂那静谧幽深、拱券交叠的地下室,我的目光径直投向了西端——这里就是我此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这个地方,瑙姆堡大师领衔设计并建造了石砌祭坛,还精心雕琢了出入口处的8方故事场景浮雕,以及包括12名捐赠者在内的众多人物圆雕。

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凝视着马蹄形石壁上的捐赠者造像。只见埃克哈德一手拎起盾牌,一手拄着剑,目光远眺,脸上满是怅然若失的神情;而双掌捧书的格帕伯爵夫人,仿佛被时间定格在了用左手两指插翻书页、呢喃自语的瞬间。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曾这样赞美这些雕像:“它们似乎随时都能走下台座,跟那些以自身业绩和苦难谱写史书篇章的矫健骑士和文雅淑女同行并列。”当我与这些神情各异的雕像逐一交汇目光时,仿佛真的能听到每个人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的呼吸与心跳声。

当西欧的瑙姆堡大师正凿开混沌,创造出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时,在中国重庆的大足,也有一群佚名工匠正在宝顶山依照山形水系进行精心的经营规划,并勤奋地雕琢着。此时,我记忆深处关于探察“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的经历被一下子唤醒了。因为这尊造像和瑙姆堡大师的作品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来到千手观音像下,马衡、顾颉刚等学者“仰视久之,见各手若在摇动,鬼斧神工,叹观止矣”。而我在瑙姆堡看到那些作品时,也有着和他们相似的感受。我不禁感慨,无论是宝顶山的无名工匠,还是瑙姆堡大师,他们都拥有一种能够赋予顽石以生命的天才创造力。

在众多的雕像中,最让人击节赞叹的当属两名少妇的雕像。双颊丰润的雷格琳达来自波兰王室(见图,乔鲁京摄),她伸出左手食指与中指,回扣大红斗篷,眼睛如同水杏一般明亮,饱含着无限的憧憬,嘴角微微上翘,洋溢着不尽的欢喜;而脸色苍白的乌塔出生于今天德国中部,她遥望远方的同时轻抬右手,试图用衣领掩面,但却遮不住两弯秀眉间牵带出的淡淡忧伤。她俩一南一北,相对而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也激发着观看者的种种文学性联想。在我看来,雷格琳达“脸若银盆”,乌塔“态生两靥之愁”,恰可比拟为《红楼梦》里的宝钗与黛玉。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曾被问及最心仪欧洲艺术史中哪位女性,他显然钟情于“衣裳楚楚,心之忧矣”,回答斩钉截铁:“瑙姆堡的乌塔超凡脱俗。”

乌塔和雷格琳达,一个忧愁,一个欢喜,与她俩同时问世的,还有宝顶山石刻中的养鸡女。从相貌上看,不施粉黛的她比乌塔、雷格琳达要略长几岁。在她用双手掀起鸡笼的刹那,笼外两只鸡正忙不迭地抢啄一条蚯蚓,而她却满脸恬静,让人难以分辨她是喜是忧。如果说养鸡女的出现,意味着中国雕塑从聚焦宏伟壮穆的神佛开始转入世情百态的人间,那么乌塔和雷格琳达则成为了欧洲中世纪行将落幕的象征,也浅吟低唱出了文艺复兴人文精神觉醒的先声。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心理情感其实是相通的;从古至今,美的传承从未间断。养鸡女、乌塔的形象不仅凝定于岩石之上,也一次次重生于后人创作的文艺作品里。在2024年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大足宝顶山的养鸡女被一束暖光照耀;而瑙姆堡大师雕凿出的乌塔像,则成为了1937年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里皇后的原型。当我们设问瑙姆堡大教堂和大足石刻有什么交集时,答案不仅仅在于二者都是世界遗产,更因为两地均完好保留了13世纪中叶人类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为何称之为巅峰之作?因为它们同工异曲,都表现出了人之为人的美。

“你好,马上要关门了。”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提醒,我都不知道自己还会在雕像前站多久。也正因为在教堂停留的时间太久,我随后在尼采故居前吃了闭门羹。这位德国哲学家曾在小镇度过童年,并在大教堂附设的学校开蒙受教。或许,少年尼采曾无数次凝视瑙姆堡大师的作品;或许,正是这一次次的对望,塑造了他对美的最初认识。多年后,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是的,近800年前的瑙姆堡大师、宝顶山无名工匠各展其能,与顽石搏斗,虽然途径不同,但最终都殊途同归,共同印证了这“美学的第一真理”。

本文通过对德国瑙姆堡大师作品和中国大足宝顶山无名工匠作品的描述,展现了13世纪东西方雕刻艺术的巅峰成就。雕刻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它们跨越时空,成为美的传承载体,共同印证了“只有人是美的”这一美学真理。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625.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