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主管师王万斌的事迹。他扎根生产一线34年,通过创新攻关为企业创效数千万元,在设备维修、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还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以劳模精神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当记者初次踏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时,一幅专注且认真的画面映入眼帘。只见一位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手持一支手电筒,将光线投向那些处于昏暗之中的设备零部件。他时而将耳朵凑近,仔细聆听设备发出的声响;时而拿起螺丝刀,认真地扭紧螺丝。这位工人,便是王万斌。
王万斌如今担任着首钢水钢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主管师这一重要职位。他投身连铸工作已长达34年之久,始终如一地扎根在生产一线。多年来,他一心扑在连铸设备性能提升等方面的课题攻关工作上。近5年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创新攻关活动。经过不懈努力,累计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效益,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万斌常说:“连铸生产的好坏,靠的就是设备。”在钢轧事业部连铸生产的实践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制约生产的瓶颈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大胆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通过这些创新,有效促进了连铸设备性能的提升,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前,连铸机维护工作面临着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挑战,大型设备长期依赖外委外包模式进行检修。王万斌通过积极参与外包单位的项目检修工作,用心学习,逐步掌握了检修的要领。随后,他主动向上级领导提交“请战书”,申请由自己带领的团队承担部分设备维修工作。
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连铸机3#机大包回转台升降油缸的更换时间大幅缩短。从过去需要24小时,成功降至8小时以内。这一改变,一次就能为单位节约20余万元的维修费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维修,团队成员的意志得到了磨炼,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检修质量和效果均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创新思维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直由王万斌传递给身边的工友们。由他领衔参与的项目成果屡次在公司、六盘水市以及贵州省获得创新奖,他也因此成为了工友们眼中当之无愧的“金点子王”。
拉矫机作为连铸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为了提高拉矫机的使用寿命,王万斌先后组织实施了“减速机水冷通道改造”“高温环境下油气润滑管路防热辐设计与安装”“水冷挡板整体式改进”等13个专项小改小革项目。经过这些改造,以往使用周期不足3个月的关键设备,其使用周期成功延长到8至12个月,直接为企业创造了600多万元的效益。2019年,他所负责的连铸作业区设备有7个月实现了零事故、零影响的优异成绩。
作为“王万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王万斌始终秉持着“没有修不好的设备,只有想不到的办法”这一理念。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生产和设备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攻关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设备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设备的运转率。
2016年,在实施“大包开闭器液压站改造”项目的过程中,王万斌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该项目设计中存在较大的安全运行隐患。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设置两套独立液压系统,并把柴油发电机作为安全应急电源等方案,为完善项目设计提供了专业且有力的支撑。
2017年,他组织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实施了“塞棒控制机构功能优化改造”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们用普通调节螺杆代替了价格十几万元的电动缸执行器。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还实现了铸机恒拉速,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0多万元。
在2018年至2024年期间,王万斌带领团队实施了50余项小改小革项目。其中,连铸机开浇短坯头切割项目,每年能为企业节约冶炼加工费用500余万元;中间包烘烤器改造、冷床收集机分组配合红钢夹出坯等技术改造项目,也均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成绩突出,2020年王万斌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由他领衔创建的“王万斌创新工作室”也被贵州省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吃苦耐劳、以身作则、榜样引领,这一直是王万斌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每天早上7点前,在作业区生产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设备的点巡检、日常的隐患排查与治理、现场清洁清扫、准备工作检查确认等工作,他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几十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作业区准备工段的生产骨干们7点上班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
王万斌说:“细心、专心、责任心是我对工作的要求,坚守‘三心’才能磨出匠心。”很多人觉得这个岗位辛苦,但他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哪怕只是帮企业解决一个小问题,他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34年来,王万斌始终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指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首钢水城钢铁公司连铸作业区主管师王万斌34年扎根一线的工作事迹。他通过创新攻关为企业创效数千万元,在设备维修、技术改造等方面成果显著,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他以劳模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坚守“三心”,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