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小便门”事件,回顾了此前青岛啤酒的类似事件,分析了此类事件的恶劣影响,肯定了海底捞的民事诉讼追责行动,同时指出企业自身存在的责任,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公众教育,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近期,又一知名品牌海底捞陷入了一场严重的舆论风波——“小便门”事件。
2月24日,在上海外滩的一家海底捞包间内,两名年仅17岁的男子醉酒后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他们站上餐桌,竟向火锅内小便,更为恶劣的是,还将这一行为拍摄成视频并传播出去。这一视频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给海底捞的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直到3月12日,海底捞方面做出回应,表示将对涉案的两名男子提起民事诉讼申请,并追究其相关责任。
其实,类似的“小便门”事件并非首次发生。回溯到2023年10日,“青岛啤酒小便事件”也曾轰动一时。当时,一名外包业务公司的装卸工人在青岛啤酒三厂内的一辆运送原料的货车车厢内小便,而这一不齿行为恰好被行车记录仪的后摄像头拍下并上传至网络。此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和质疑,对青岛啤酒的品牌形象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从生产环节的青岛啤酒事件,到消费场所的海底捞事件,“小便门”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绝不能被忽视。这些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更是对社会公德与道德底线的极端挑战,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践踏。企业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声誉,可能因为这样一起恶劣事件而遭受重创,消费者对相关品牌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涉事者的处罚,目前来看,无论是青岛啤酒事件中的装卸工人,还是海底捞事件中的两名17岁醉酒少年,对他们采取的行政拘留处罚力度,相较于企业品牌受损的程度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阴影而言,显然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在这方面,海底捞事后采取的民事诉讼追责行动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让那些挑战公序良俗、危害公众安全的人付出相应的、沉重的代价,才能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产生警示效应,防止此类恶劣行为被更多人效仿。
在严厉谴责涉事者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企业自身存在的责任。青岛啤酒小便事件是因为私人恩怨才使得工人的恶行被发现并曝光,而海底捞事件则是小便当事人传播视频才引发了广泛关注。可以看出,涉事企业在事件发生时均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海底捞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加强店内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顾客行为监控与应急处理方面,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避免类似的恶劣事件再次发生。
有评论员认为,食品安全与公共道德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对于那些突破底线的人,必须予以严惩,这样不仅可以警示违法者,也能起到教育全社会的作用。同时,这也提醒食品企业,要强化全流程与全链条的监管,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违法成本,填补管理漏洞,“小便门”这样的荒诞剧才不会反复上演。
本文围绕海底捞“小便门”事件展开,结合此前青岛啤酒的类似事件,指出“小便门”事件影响恶劣,损害企业品牌形象,挑战社会公德与法律底线。肯定了海底捞的民事诉讼追责行动,强调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严惩突破底线者,强化食品企业监管和公众教育,以防止此类荒诞事件再次发生。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