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近期网友反映手机NFC功能开通后钱被盗刷的现象展开,采访了技术专家和法律学者,探讨NFC功能是否为盗刷原因,并给出防范盗刷的建议。
近期,网络上有网友称自己开通手机NFC功能后,钱不知不觉被盗刷了。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原本为生活提供便利的NFC功能,难道成了不法分子的“提款机”?人们又该如何有效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呢?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技术专家和法律学者。
NFC不“背锅”
NFC,即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它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能让设备在短距离内进行数据交换。由于具备较高的安全性,NFC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支付、身份识别、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就拿常见的手机支付功能来说,用户只需在手机“钱包”应用中添加银行卡并开通NFC功能,然后将手机靠近支持NFC支付的终端设备,就能轻松完成支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留意到,近期网络上有两起因使用手机NFC功能进行银行卡支付操作,而导致钱财被不法分子盗刷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一位男士在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人员的诱导下,下载了名为“NFO - X”的软件,接着使用手机NFC功能进行银行卡支付交易,最终被骗走近10万元。无独有偶,另一位女士也陷入了相同的骗局,她下载了陌生软件,开启手机NFC支付功能,还允许骗子远程操作自己的手机,结果银行卡里的钱被转走了。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尹云飞指出:“上述两起钱财盗刷事件,与开通手机NFC功能并没有直接关联。盗刷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严重缺乏IT安全方面的知识,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下载来路不明的手机应用,甚至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让陌生人操控自己的手机,最终致使财产遭受损失。”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仅仅是手机开通了NFC功能,不法分子要盗刷钱财,要么需要近距离接触目标对象的手机,要么得破解目标对象手机里NFC密码后,“复制”一张虚拟NFC卡片进行支付等操作。但无论哪种方法,在技术层面都很难实现。而且,当有陌生手机靠近时,大多数人都会有所警觉。
尹云飞补充说:“‘锅’不能让NFC来背。在上述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的是用户对手机NFC功能的误解和缺乏警惕性。NFC技术采用了独特的加密算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对关键信息如银行卡号、交易金额等进行多重加密,这使得外部人员很难窥探和篡改数据。与其他远距离通信技术相比,NFC技术传输距离短,信号被拦截或设备被入侵的可能性较低,并且通常搭载加密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提高安全使用意识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孙莹表示,如果有不法分子强行破解他人手机NFC支付密码盗刷钱财,该行为可能涉嫌构成盗窃罪、诈骗罪。除此之外,发卡银行应根据银行卡的种类、交易类型、支付金额等,采用安全的持卡人身份认证方式,以保证持卡人用卡安全。如果出现伪卡盗刷交易或者网络盗刷交易,或者发卡行未经持卡人同意单方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等导致持卡人银行卡被盗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银行卡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相关规定,发卡行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防范使用手机NFC功能时钱被盗刷呢?
孙莹给出了以下建议:首先,个人要提高安全意识,妥善保管好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身份识别信息和交易验证信息。尽量不要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复杂且不易被破解的支付密码,比如密码长度应在8位以上,包含数字、大小写字母以及特殊字符,同时启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验证方式,以此增加支付的安全性。还要定期查看银行卡交易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冻结银行卡,并报警处理。
其次,个人应在官方、正规的应用程序和支付场景中使用手机NFC功能,千万不要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尤其不能给陌生人开通屏幕共享或远程协助等功能,以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孙莹补充道:“在下载应用时,一定要从手机官方应用商店获取。这些平台对上架应用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应用的安全性。同时,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如短信中包含的奇怪链接,不要轻易点击,防止被诱导下载恶意软件。”
最后,在使用NFC功能进行支付时,个人要仔细确认支付页面的网址、界面等是否正规,避免进入虚假支付页面。若不使用NFC功能,要及时将其关闭,特别是在公交、地铁、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使用时更要注意。
本文指出近期网友反映的手机NFC功能被盗刷事件,并非NFC功能本身存在安全问题,而是用户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所致。同时,介绍了相关法律责任,并给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NFC功能的安全建议,提醒人们提高安全意识,保障财产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