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我国服务消费领域,阐述了服务消费在连接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服务消费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并从激发需求、创新场景、提升品质、优化环境等多角度提出增强服务消费质量的具体策略。
服务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就像一座桥梁,一头紧密连接着民生福祉,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头则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新的动能。当下,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我国服务消费需求得到了充分激发,供给也在逐步优化,消费模式不断创新,群众对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如今,服务消费已然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展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基础型服务消费方面,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在改善型服务消费领域,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则持续保持增长态势。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约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家政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并且服务需求仍在不断释放。从2013年至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从39.7%提升到了45.2%,提高了5.5个百分点。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的加速应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服务消费的新需求,进而推动服务消费模式和场景不断创新。邮轮游艇、低空飞行、电子竞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地扩充了服务消费的内容,增大了服务消费的空间。
接下来,若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消费质量,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
首先,要激发多层次服务消费需求。可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充分激发群众消费的内生动力,提升消费意愿,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对于基础型消费,关键在于挖掘潜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监督,降低消费门槛,以此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而改善型消费则重在激发活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要强化精准对接和科技赋能,创新服务内容、服务场景和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服务。同时,要顺应不同代际消费人群的特征、行为和心理需求,积极开发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消费,满足不同年龄、圈层人群的消费需求。例如在养老服务领域,可以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智慧养老产品的开发,提供多种形式的新型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其次,要创新多样化服务消费场景。围绕服务消费的扩容提质,聚焦那些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服务消费的线上线下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更新传统生活服务的交付模式、体验模式和运营模式,以智能技术推动服务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场景,增强服务消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推动商业综合体与文化、体育、教育、娱乐、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业态、复合化的服务消费场景,增强国风消费及“演出经济”“文博经济”“赛事经济”等多种业态的协同联动。推动“冰雪 + 美食”“冰雪 + 非遗”“冰雪 + 康养”“冰雪 + 民俗”等深度融合,形成冰雪经济新场景,让“冷资源”释放“热消费”。
再者,要提升服务消费品质。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深化服务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服务消费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以供给创造需求,以开放优化供给,推动服务消费品质的提升。促进商贸、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餐饮等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做强做精服务品牌。加强服务企业的品牌意识,支持领军企业打响服务品牌,组织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服务”品牌和特色区域服务品牌。
最后,要优化服务消费环境。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释放节假日的消费需求。制定修订一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完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养老托育、数字消费等领域的标准,强化健康、养老、家政、知识产权等领域标准的实施应用,推动服务企业公布实施服务质量承诺和执行标准。建立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和结果通报制度,进一步推进母婴护理、养老、健康、旅游等领域的认证力度,促进各行业筑牢服务质量的生命线。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引导企业诚信合规经营,改善服务消费体验,使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放心消费,助力提振消费信心。
本文深入分析了服务消费在我国经济和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当前服务消费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激发需求、创新场景、提升品质、优化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服务消费质量的具体策略,旨在推动服务消费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注入新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