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相关情况,包括学院的环境、教学场景、发展历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梦想,以及校长对学院的高度评价等,展现了中文在布隆迪的受欢迎程度和对当地年轻人命运的积极影响。
3月11日,阳光轻柔地穿过婆娑的树影,洒落在布隆迪大学宁静的校园里。一栋栋教学楼在绿树环抱中静静伫立,而其中那栋黄白相间的三层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
瞧,画面中孔院教师正在悉心辅导学生。(摄影:黄培昭)
走进听力教室,十几名学生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录音,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汉字。讲台上,中国老师正耐心地讲解着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还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跟听,努力理解其中的含义。戴着耳机的学生们神情严肃而专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学习中文的热情与兴奋。
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红向记者介绍,这所孔院是由中国渤海大学和布隆迪大学携手合作共建的,也是目前布隆迪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2012年5月,孔院正式开班授课;同年7月,便正式揭牌运营。自成立以来,汉语学习在布隆迪越来越受欢迎。最初,注册学员仅仅只有几十人,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4万多人。孔院采用“一院多点”的中文教学发展模式,教学点最多时曾一度扩增到18个。今年2月,布隆迪大学新成立了中文系,孔院的老师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看,学生们在课堂上正认真听讲呢。(摄影:黄培昭)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我特别感动。很多学生不仅想要学会中文,更希望通过掌握中文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已经在布大孔院工作了4个春秋的周红感慨地说。在这里,有的学生梦想着去中国留学,去感受那片神秘东方土地的魅力;有的渴望进入当地的中资企业工作,开启新的职业篇章;还有的希望成为中文教师,将这门古老而优美的语言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孔子学院的图书馆里,记者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学生——来自邻国刚果(金)的21岁小伙子朱利安。他皮肤黝黑,身材矮小,但目光却十分坚定,脸上还带着腼腆的微笑。朱利安说:“如果去首都金沙萨学习中文,路途遥远不说,费用还很高。而布隆迪的布琼布拉离我的家乡更近,这里的课程让我有机会实现梦想。”
画面中,学生们正在上听力课。(摄影:黄培昭)
朱利安满怀期待地表示,他想通过学习中文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希望将来能为中国企业做翻译,赚取收入,改善家人的生活。“在刚果(金),中国公司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会中文的人。我学好中文,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甚至还有机会去中国看看。”他说着,眼中满是憧憬。
布隆迪大学校长欧达斯·马尼拉博纳对孔子学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自孔院成立以来,不仅培养了大量会中文的人才,还在布隆迪与中国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与教育交流的坚实桥梁。如今,许多布隆迪学生凭借掌握的中文技能进入了当地的中资企业,从事翻译、管理等工作,有些优秀学子还通过奖学金计划前往中国深造。他强调,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理解彼此、拓展合作的重要纽带,而孔子学院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平台。
这是听力教室内的场景。(摄影:黄培昭)
画面里,中国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摄影:黄培昭)
走出教室,午后的孔子学院依旧充满着蓬勃的活力。翠绿的草坪上,有学生正认真地复习课文;书香弥漫的图书馆里,有人在专注地翻阅中文书籍;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书声琅琅。这里不仅仅是一所教授中文的专业学府,更是一座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梁。记者发现,在布隆迪,中文正在悄然改变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命运,而这场语言与梦想的精彩旅程,才刚刚拉开帷幕。
这是中文系的一位当地学生。 (摄影:黄培昭)
本文介绍了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环境、教学情况、发展历程,展现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多样的梦想,还提及校长对学院的肯定。表明孔子学院在中布文化教育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文正逐渐改变布隆迪年轻人的命运,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