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侨袁艺美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创作者,在陶瓷创作方面的历程、创新与文化传播贡献。她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从景德镇研习到英国深造,不断探索陶瓷艺术在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创新,还克服诸多困难进行薄胎瓷技艺的重构,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广中国陶瓷文化,创立品牌打造特色陶瓷产品的故事。
英国有一位华侨叫袁艺美,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陶瓷艺术创作者。她用自己的匠心和对陶瓷的热爱,传承并创新着中国的陶瓷文化,向世界传播东方美学。袁艺美于1995年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她的家庭充满着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母亲专注中国历史研究,父亲擅长书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她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国画和书法,还深深着迷于青花瓷的纹饰与光泽。这使得她逐渐形成了对传统美学的独特认知,对传统工艺的向往也在心底悄然萌芽,为她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的时候,袁艺美前往景德镇学习陶瓷工艺。景德镇可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在那里,她接触到了瓷板画、薄胎瓷等传统工艺,从而逐步建立起对中国陶瓷千年文化脉络的具体感知。她曾经感慨:“陶瓷就像时间的载体,它的每一道纹理、每一个裂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到了2020年,袁艺美前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陶瓷与玻璃专业硕士学位。在国际艺术氛围的影响下,她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陶瓷在全球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并且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陶瓷独特的美学价值。这段留学经历不但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还让她察觉到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着许多隔阂。在过去学习和从业的10年里,袁艺美致力于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纯艺术领域的跨界试验。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穿梭,让陶瓷与摄影、绘画、影像等现代媒介相互碰撞融合。她经常拍摄不同的瓷器,探寻瓷器在光影交错下的变化,捕捉时光流转的痕迹。她觉得:“陶瓷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神奇的媒介。它一碰就碎,但如果完好保存,它又可以留存千年。”在她眼里,陶瓷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时间的见证者。在瓷板画的创作过程中,袁艺美大胆创新。她从泥料开始研发,探索不同金属氧化物在泥料中的色彩变化,把泥板当成自己的绘画媒介,运用自己擅长的国画技法绘制出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作品。除了重塑传统工艺,袁艺美还尝试在陶瓷创作中引入多重感官体验。比如,她利用陶瓷材料的声音特性,制作出可以发声的陶瓷乐器,让陶瓷艺术与音乐产生共鸣。她说道:“陶瓷的声音清脆悠长,就像一种打击乐器,它不仅是视觉艺术,也可以是听觉艺术。”袁艺美意识到,如果文化传播仅仅局限在小众领域,在异域语境中就很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于是,她转变思路,以“日用即道”、“技艺在地化”为核心理念,尝试用英国本土陶瓷原料重构中国薄胎瓷技艺。她表示:“我希望以‘中国技法 本土材料’的模式,打破国外对陶瓷文化符号的刻板印象,让工艺本身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切入点和桥梁。”然而,这条探索之路充满了技术挑战。薄胎瓷轻薄如纸、温润似玉,被誉为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但复杂的工艺要求使得它难以在西方复制。在英国,泥料的选择性较少,而且其可塑性和国内泥料截然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成型和烧制的效果。袁艺美介绍说:“薄胎瓷的关键在于胎体的控制,它必须足够薄,但又不能脆弱到无法承受烧制的高温。”在英国,她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材料适配性的问题。当地泥料的可塑性远不及国内泥料,在烧制方式上,英国主要使用电窑,与中国气窑的还原烧制方式不同,导致烧制后的釉色呈现出显著差异。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她不断调试泥料、釉料配方,反复实验烧制温度曲线,最终找到了一种既能保持薄胎瓷轻盈感,又能适应本地窑炉条件的方法。在成型方式上,袁艺美选择了她最擅长的泥板成型法。她将泥块擀成薄片,再通过手工折叠、拼接的方式完成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依靠手感,还需要严格把控泥的湿度和擀的力度。在创作中,她有意保留泥板折叠后的痕迹,她解释道:“这些痕迹不是缺陷,而是手工艺赋予陶瓷的独特生命力。”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实验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使得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很受欢迎。薄瓷制品胎体纤薄如纸,却能承载超出视觉预期的容量。袁艺美指出:“薄胎瓷的反差感和脆弱而精美的特质很吸引我。它不仅精致,还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使用体验。”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中国陶瓷之美,袁艺美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和艺术市集。她不但和英国当地的买手店合作,还频繁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袁艺美说:“我希望能站在销售的第一线,直接了解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元素产品的反映与喜好,以便更好地生产创作。”2023年12月,袁艺美带着“天际线”系列作品参加广州首届“创造东西”手工艺术博览会。这一系列作品是她最满意的系列,她运用国画泼墨技法处理釉料,使瓷器呈现出水墨晕染般的泼墨韵味,将瓷器与花艺的东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袁艺美始终以纯粹的艺术态度对待陶瓷,探索它的无限可能。2023年,她在第十八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文化出海,是她陶瓷从业生涯的又一里程碑。她设计的新中式陶瓷,将中国传统釉色、器型与民族文化融入设计,使其成为向世界传递文化温度与艺术价值的独特载体。2025年1月,袁艺美带着创新瓷器亮相伦敦春节游园会。她赋予作品艺术属性,超越了普通实用器皿的范畴,在海外推广中国日用陶瓷的同时,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温度。袁艺美表示:“文化认同需建立在日常接触中。我以日常器物为载体,让中国工艺美学融入现代生活。”目前,袁艺美和合伙人共同创立了陶瓷品牌“予得愿”,致力于打造独具东方魅力与现代功能性的陶瓷产品,希望填补国际市场高端新中式陶瓷的空白。她表示:“‘予得愿’的理念是将中国陶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我们积极地和国内制瓷工厂保持密切合作,让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技艺的深度和文化的温度。”未来,袁艺美将继续聚焦、深化中国传统工艺在实用领域的应用,开发兼具文化属性与现代功能的日用器物,促进更多中英材料与技艺的融合创新。她说道:“当人们不再以‘异域情调’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其视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时,便是文化真正融通的时刻。”
袁艺美作为英国华侨陶瓷艺术家,凭借对陶瓷的热爱与匠心,在传承中国陶瓷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她从家庭文化熏陶起步,历经国内学习与国外深造,在陶瓷创作上进行多方面探索,包括跨界融合、薄胎瓷技艺重构等。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广陶瓷文化,创立品牌开发特色产品,致力于促进中英文化在陶瓷领域的融通与创新。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