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两会中热议的慢性病防治话题,聚焦慢阻肺病的防治建议,介绍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教授对于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筛早诊、基层防治等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慢性病防治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两会的热门议题。众多代表委员针对“基层慢性病防治”,尤其是像慢阻肺病这类疾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例如“呼吸慢病建立四早防控体系策略”、“强化慢性病共病管理”以及“提升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治水平”等。
3月8日,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全科医学科主任的迟春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筛早诊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加强肺功能检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包括完善检测仪器的配备,还需要增强医生的检测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保支付配套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生培养体系和人才建设。另外,加强创新药的可及性也非常关键,这样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的慢阻肺病患者数量极为庞大,高达约1亿。在4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8人就有一位是慢阻肺病患者。
迟春花教授指出:“肺功能检查在慢阻肺病的诊断、病情评估以及随访管理等环节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她建议,在基层医疗机构要持续加强关于慢阻肺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肺功能检查与结果判读的培训工作。同时,完善肺功能检测仪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检测仪器的配备,积极开展主动筛查,从而实现慢阻肺病防治关口的前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创新药发展”。迟春花教授着重强调:“希望有更多针对慢阻肺病的创新药物能够早日被纳入医保范围,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此外,控烟、患者教育、康复治疗以及预防接种等,也是慢阻肺病患者长期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病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较大。这些患者除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共病外,还常常合并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多种2型炎症性疾病共病。迟春花教授表示:“可以将以2型炎症性疾病为突破口,开展慢阻肺病共病的同防同治同管,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同防同治同管的破题思路。”
本文围绕两会对慢性病防治的关注,以慢阻肺病为重点,阐述了迟春花教授在基层防治、早筛早诊、创新药可及性、共病管理等方面的建议,旨在提升我国慢阻肺病的防治水平,减轻患者负担。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