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优质粮食之路:品质、品牌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本文围绕吉林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展开,通过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则种粮故事,展现了吉林省在提升粮食品质、创建品牌、依托科技等方面的深入探索,体现了优质粮食工程对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吉林优质粮食之路:品质、品牌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核心阅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重点聚焦单产和品质的提升。优质粮食不仅关系着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加,还顺应了当下消费升级的新需求。自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推进粮食优质优价,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本期报道将通过三则种粮故事,深入展现产粮大省吉林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方面的积极探索。

“以前真没想到,咱们黑土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棒能这么受欢迎,都卖到国外去了。”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不禁感慨道。

“让好米变成名米,让名米卖出好价钱。”这是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返乡创业青年金君一直以来的追求。

“向土地要粮是有局限的,但向科技要粮却是无限的。”这是吉林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的深刻体会。

这些心声的背后,实则是粮食生产领域在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依托科技方面的三则生动故事,也是吉林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一个缩影。

2017年,财政部与原国家粮食局共同启动了优质粮食工程。2021年,《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以此加快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吉林和全国各地一样,努力实现粮食丰产,推动优质粮食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成色更足。

选好种种好粮,玉米畅销海内外

在农嫂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穗穗玉米正有序地经过脱皮、清洗、灭菌、蒸煮、装箱等一系列流程,最终成为等待销往市场的产品。

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一直专注于玉米生产。不过在创立初期,由于规模较小、名气不足,玉米根本卖不上好价钱。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也是我们发力的关键重点。”刘友刚表示,为了提升玉米品质,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展开合作,共同开展“吉林鲜食玉米优质品种试种推广”项目建设。经过努力,新品种“吉农糯9”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此外,公司还实行统一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精细化加工,这使得玉米的口感更好,产量也更高。

好品质自然带来好口碑。刘友刚介绍说:“以前种植面积只有二三十公顷,每年最多能卖100万穗玉米。现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共同致富,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公顷,每年能卖七八千万穗玉米。”

如今,农嫂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种、产、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万吨,年总产值2.5亿元。公司研发了鲜食果穗、真空果穗、速冻玉米粒、甜玉米汁、玉米面等30多类产品,解锁了鲜食玉米的更多吃法。同时,公司还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产品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吉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238万亩,产量达24亿穗。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公主岭市建设吉林省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选省内外近600个品种错峰种植,优化品种结构,筑牢发展根基。鲜食玉米团体标准、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相继出台,有力地助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提品质创品牌,大米有了身份证

光东村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吗西达”品牌大米就诞生于此。“吗西达”在朝鲜族语中的意思是“好吃、美味”。而这个美味大米的故事,要从多年前说起。

出国留学后回到家乡光东村的青年金君,在村里办起了有机大米农场,成立了大米加工公司,试图带领乡亲们摆脱一家一户的小规模耕种方式。金君回忆说:“以前,大米基本是在本地销售,好大米也卖不上好价钱。”经过一番思索,他们找到了突破方向——创立品牌。

品牌和品质是紧密相连的。金君请来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让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他还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扩建厂房、购买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扩大种植规模。

科技的助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君介绍说:“现在,我们用无人机施肥,精准又高效,还用上了物联网监控系统,土壤温度、湿度等数据都会实时展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田里有啥问题,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目前,他的家庭农场经营着300多公顷水田,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为本村以及周边村的许多农户提供了增收机会。

“以前每斤大米卖3元,现在村里共有7种大米出售,便宜的每斤卖6元,贵的每斤卖二三十元。农闲时节,大家还能到农场打零工。收入高了,越干越起劲!”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道。近几年来,农旅融合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不少游客都会特意买些村里产的大米。村里还和省农科院合作种植多个品种的水稻,力争让粮食更优质、卖出好价钱,也让大家吃上更美味的放心粮。

2024年,吉林省按照“突出品质,层级分明”的原则,开展吉林大米分级分类,遴选出首批100款吉林大米名录产品,授权使用“吉林大米身份证”。现在,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近1300万亩,年产量达136.4亿斤。

靠科技促增收,盐碱地上稻花香

在吉林省西部,有一片约百万公顷的盐碱带,镇赉县就位于这里。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如今却成了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县。那么,优质稻米是靠什么种出来的呢?答案是科技。

30多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终于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下了根。

“我们日子好了,离不开一代代省农科院专家的付出。这些年,我们的大米越种越好,要感谢马博士。”任志国感激地说。

马博士名叫马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马巍来到嘎什根乡,推动盐碱地改造以及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工作。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表示,他们这一代科学家则聚焦“优质优价”,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在“以稻致富”这条路上走得更加踏实。

近年来,镇赉县逐步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任志国说:“我们利用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合作社还承担了优质水稻新品种种子繁育工作,每年为合作社增加近100万元的额外收益。

“我们从品种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对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帮扶。”马巍介绍说,他们将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提供给合作社试种,筛选出适宜当地大面积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帮助合作社实现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应用新技术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0%以上,稻米品质也大幅提升。

本文通过吉林省农嫂食品公司、光东村、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粮故事,展现了吉林省在优质粮食工程中,通过选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依靠科技等方式,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吉林省的探索为全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138.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1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