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两会中台籍代表委员对两岸青年交流的看法展开。详细阐述了过去一年两岸青年交流的成果,面临的障碍,以及代表委员们对台湾青年融入大陆发展的期待,强调了两岸文化联结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台湾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新华社记者陈晔华记录下了这一重要时刻。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发布文章,标题为“凝聚青春力量 共创美好未来——台湾省籍代表委员谈两岸青年交流”,记者是王承昊。
在全国两会的现场,我们听到了来自台湾省籍代表委员们对台湾青年的殷切期望。他们纷纷表达:“百闻不如一见,由衷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大陆的舞台已经铺就,这里机遇无限。愿台湾青年抓住机会,收获美好前程。”“期待台湾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携手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这些话语里,满是对宝岛家乡青年才俊的深情与期待。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台湾省籍代表委员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青年群体,他们发出诚挚邀约,希望台湾青年能融入祖国大陆发展,共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回顾过去一年,两岸青年跨越山海阻隔,积极参与各类交流活动,共赴青春之约,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邹振球表示:“当前,青年已成为两岸交流最活跃的群体。”两岸青年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情感的融合,其意义十分重大。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伟也有深刻的体会。他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大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一系列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为台湾青年登陆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和便利条件。由于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交流起来不存在障碍,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得到了增进。然而,当前两岸青年交流并非一帆风顺。台籍代表委员们指出,主要存在两大障碍。一方面,岛内“去中”“仇中”意识形态的灌输,使得部分台湾青年对大陆产生了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近年来民进党当局蓄意阻碍两岸正常交流,对大陆进行抹黑造谣,恐吓阻拦有意交流的台湾学子,企图制造“寒蝉效应”。不过,出生在台湾的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对此充满信心。在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她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相信台湾青年不是被‘吓大’的。”只要台湾青年心中怀有人生梦想和职业期待,就会对来到大陆保持开放心态,让民进党当局的恶劣行径难以得逞。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台联副会长林敏洁也给出了建议,她希望登陆的台湾青年善用网络平台,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在大陆学习、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亲身体验,让亲戚朋友了解祖国大陆发展的真实面貌,邀请他们一起来看看。近期,像《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大陆文娱产品在台湾青年中引发了热烈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常务理事曾力群认为,这对台湾青年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唤起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共鸣与归属感。在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里矗立的郑成功雕像、妈祖雕像吸引了两岸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与会代表委员对两岸历史联结的深入思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台联会长周琪感慨道:“中华文化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台湾青年的基因当中,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样的历史文化联结不容割裂,也不会割裂。”在辽宁举办的两岸交流活动中,通常会安排参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行程。周琪说,部分台湾青年此前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参观后深受震撼。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是两岸同胞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我们要继续为台湾青年廓清历史迷雾。两岸血脉相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林敏洁呼吁台湾青年在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贡献更大力量。她期望看到更多台湾青年从“首来族”成为“常来族”,两岸青年多往来、多交流、多交心。全国政协委员陈伟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希望台湾青年主动走出“信息茧房”,突破局限,看清整体大势。两岸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携手推进祖国统一,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本文围绕全国两会中台籍代表委员对两岸青年交流的观点展开,既肯定了过去两岸青年交流的成果,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障碍。代表委员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台湾青年的期待,希望他们融入大陆发展,利用文化纽带增强民族认同,携手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