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家卫健委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展开,介绍了当前危害百姓健康的主要因素与体重异常的关联,以广东为例说明超重肥胖现状,给出国家相关方案目标,还从饮食、中医辨证等方面提供了科学减肥的方法和建议。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3月9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明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要因素。而在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许多致病因素都与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体育锻炼情况密切相关。其中,体重异常问题尤为突出。
广东约四成成年人超重或者肥胖
早在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其他16个部门共同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的状况。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调查显示,广东地区约四成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者肥胖状态,超重肥胖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加强干预和改善。
为此,相关《方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不低于50%;到2026年底,这一覆盖率要达到80%。到2027年底,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需较基线水平上升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要达到41%,每万人中的营养指导员数量不低于0.6名。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专门制定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大家准备好了春夏秋冬“三餐四季”的食谱。记住以下3点,想不瘦都难。
●吃多少?
可以根据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 - 50%,或者降低500 - 1000kcal。也可以选择每日能量摄入男性为1200 - 1500kcal、女性为1000 - 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占20% - 30%,蛋白质占15% - 20%,碳水化合物占50% - 60%;同时,推荐早中晚三餐的供能比为3:4:3。
●吃什么?
在减重期间,应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 - 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此外,还要限制饮酒。
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是肥胖防治的两大关键因素。指南指出,减肥的关键三分靠运动,七分靠饮食。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要少吃或不吃,一张表就能说清楚,记得保存。
你属于哪种肥胖?中医教你辨别!
中医认为,肥胖属于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且可涉及五脏。常见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5类。
胃热火郁证
这类肥胖者通常食欲旺盛,多食易饥,大便不畅,甚至干结,尿液发黄,可能伴有口干口苦、喜欢饮水等症状。舌质红,舌苔黄,脉象数。可采用具有清胃热、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铁皮石斛、麦芽等。
痰湿内盛证
表现为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胃脘痞满,胸部闷胀,可能伴有头晕、口干但不想饮水、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这类人喜欢吃肥甘厚味和饮酒,喜欢躺着,不爱活动。舌质淡胖或大,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滑。可采用具有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薏苡仁、橘皮、砂仁等。
气郁血瘀证
肥胖且不爱活动,喜欢叹气,胸闷胁胀,面色晦暗,嘴唇发暗,肢端色泽不鲜艳,甚至青紫,可能伴有大便干结、失眠等症状。可采用具有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山楂、当归等。
脾虚不运证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胃脘腹部痞闷,可能有四肢轻度浮肿,早晨轻、晚上重,劳累后更加明显。饮食正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稀或便秘。舌质淡胖,边缘有齿印,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濡细。可采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茯苓、山药、莲子等。
脾肾阳虚证
形体肥胖,容易疲劳,四肢不温,甚至四肢厥冷,喜欢喝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象沉细。可采用具有温阳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如小茴香、山药、肉桂等。
国家出手教你减肥
广东人“四季三餐”可以怎么吃?
查看华南地区四季菜谱
↓↓↓
温馨提醒:减肥要循序渐进,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在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 - 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 - 4公斤。
本文从全国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出发,阐述了体重异常对健康的危害,以广东超重肥胖现状为例强调了体重管理的紧迫性。同时,给出国家相关方案目标,并从饮食和中医辨证两方面提供了科学减肥的方法和建议,最后提醒减肥要循序渐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