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晚清:一书里的历史风云与观念碰撞 晚清镜像:中的历史细节与时代启示

本文围绕李礼所著的《失败:1891 - 1900 清王朝的改革战争和失败》展开,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晚清历史中的诸多事件、观念变革以及南北差异等问题,揭示了晚清变革的复杂性和时代特征。

悦·读

重读晚清:一书里的历史风云与观念碰撞 晚清镜像:中的历史细节与时代启示

李礼所著的《失败:1891 - 1900 清王朝的改革战争和失败》,可在当当网购买。

细节:重新认识历史的颗粒度

这本书值得一读,无论你对这段历史熟悉与否。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写法,与学者的常规写法不同,它带有非虚构类的文学色彩,这才凸显出作家的风格。

近年来,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非虚构类畅销书不断涌现。而《失败》这本书的写法别具一格,它既非学术类著作,也不同于常见的畅销类写法。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风格与许知远写梁启超的风格颇为相似,更倾向于《纽约时报》等西方英美媒体的报道风格。其叙述、布局、语言以及内在的逻辑和韵律都十分接近。

采用这样的写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先用英文撰写,再翻译成中文,当然实际上是用中文创作的。但其叙事手法已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

相比之下,我们常见的写法要么逻辑过于清晰,要么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是碎片化的故事,缺乏逻辑。而李礼这本书看似是编年史的写法,章名如 1891、1893 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丰富的细节、历史叙事以及故事性。

历史叙事的反思

尽管我从事民国史研究,但对晚清史也并不陌生。然而,这本书里仍有几个细节是我首次发现的。

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后逃难的经历。荣禄派北洋舰队最快的军舰去追他,按常理应该能追上,可军舰开到一半却抛锚了,康有为躲过一劫。之后到了青岛,在码头被拦截,可电报打到山东时,密码本被带走,无法翻译,他又躲过一劫。最后跑到上海,上海道台奉命抓人,没想到英国人抢先一步把他接走了。这三个环节,只要有一环出现差错,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重读晚清:一书里的历史风云与观念碰撞 晚清镜像:中的历史细节与时代启示

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提出了“香港—上海走廊”的概念。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最开放、房价最高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从香港到上海的半弧形走廊上,如香港、广州、深圳、福州、厦门、温州、宁波、上海等。这里是中国最开放、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区域,也是口岸城市的集中地。

口岸城市就像向世界开放的窗户,没有这些口岸城市,中国的变革将难以想象。从晚清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应是“开放改革”,先有开放才有改革。1978 年后从深圳开放搞特区,到 1992 年浦东开发开放,都体现了开放的重要性。

回顾晚清历史,中国古代重大事件多从北方发起,影响南方。但近代鸦片战争后,风向转变,冲击力来自南方。这本书有点像费正清“冲击—反应论”的 2.0 版。南方尤其是“香港—上海走廊”加上长江中下游和两湖地区,成为沿海向内地辐射的重要水路,商贸不仅传播商品,还传播观念。

中国在迎接海洋文明方面起步较晚,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南方,但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晚清变革主要从南方发起,形成了一种南北抗衡的局面。南方最先开放,上海在其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19 世纪最后 10 年的几个重大事件都与上海有关。

戊戌变法虽然发生在北京,但从政治角度看是失败的,从观念影响力而言却虽败犹荣。康有为、梁启超这一代文人士大夫通过戊戌维新,借助以上海为中心的公共传媒,替代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老一代官员士大夫,占据了话语权。康有为天生具有媒体人性格,公车上书时,他不在乎上书是否送达,而是通过在上海报馆提前发表,形成了舆论造势。

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该报以言论为主,而非新闻,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公共领域出现的标志。梁启超虽当时名气不如老师康有为,口音也让光绪听不懂,但他的笔锋常带情感,文章能带动读者的爱国情感,《时务报》主笔的身份让他名动大江南北。

1900 年的两件大事

1900 年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东南互保,北方盲目向八国联军宣战,借助义和团力量,而南方的封疆大吏张之洞、刘坤一和李鸿章等与西洋在上海的总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情况看似奇怪,但后来慈禧太后还表扬了东南互保,认为其为朝廷保留了元气,庚子赔款主要靠沿海省份出资。

另一件事是慈禧太后废光绪。她最怕洋人扶光绪上位,废黜自己,因此宣战等一系列举动都与此有关。她想另立大阿哥废光绪,遭到封疆大吏反对,而最有影响力的是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带头通电全国反对。电报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加快,经元善的行动引发各地响应,并通过媒体放大,引起洋人的反应,最终让慈禧太后不敢轻举妄动。

观念差异与时代变革

观念的变化使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而观念差异与接受的资讯有关,资讯又与技术相关。以上海为中心的口岸城市最先接触到新技术和新观念,因为有新技术作为支撑。北方内地不仅看不到电报,连报纸都少见,处于封闭空间,与口岸城市的观念差异巨大。

如今,不同的社交媒体也分层传播着不同的资讯和观念。例如,B站、小红书和视频号多为一二线城市的人使用,抖音在二三线城市较受欢迎,快手则受小镇青年和农村人群喜爱。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的精英与内地学校的师生在某些观念上存在巨大差异。

晚清时期,物理空间和信息世界的区隔比现在更大,朝廷与封疆大吏、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地之间的观念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书中提到甲午海战开战,下面一片“打到东京去”的拥护声,这是因为信息封闭、观念陈旧,人们只能有大清王朝遥遥领先的观念。

读历史往往能看到自己和当下。我呼吁关注正在边缘化的中国近现代史,带着情怀和当下的心情去看,虽然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把握不确定未来的大致内在历史脉络和底层逻辑。

本文通过对《失败:1891 - 1900 清王朝的改革战争和失败》一书的解读,深入剖析了晚清历史中的诸多事件和观念变革,揭示了南方在晚清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息传播技术对观念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晚清与现代社会,强调了观念差异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呼吁人们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把握未来的发展脉络。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304.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