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人工智能(AI)技术展开,指出在我国AI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侵权问题,如“AI换脸拟声”侵犯公民权益、企业利用AI侵权谋取私利等,强调产业内外需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障AI产业健康发展。
在2025年全国两会的热烈讨论氛围中,人工智能(AI)技术无疑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在AI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AI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创新。
然而,随着AI技术如同脱缰之马般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如同潮水一般接踵而至,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关于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重灾区治理的建议》中明确指出,“AI换脸拟声”的不当滥用已经成为了违法侵权行为的重灾区。这种不当滥用极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犯罪行为,像侵犯肖像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及诈骗等。
比如,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短视频平台上突然涌现出大量“雷军AI配音”的恶搞视频。这些视频涉及堵车、调休、游戏等各种话题,言辞不仅犀利,甚至还出现了爆粗口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得众多网友纷纷向雷军的微博发问,给雷军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此类现象并非仅仅是个例。山东籍演员靳东等公众人物也深受其扰。有老年人因为看到AI换脸冒充靳东的视频,最终被骗得很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损害了个人的形象,更对公众的权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显然不利于构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除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之外,一些企业还利用AI侵权来谋取私利。此前,某网络公司利用其开发的“AI一键成片”功能,非法传播古装权谋剧《庆余年》。该公司借助电视剧的超高热度吸引了大量流量,并且通过会员收费增值服务等方式获取了经济利益。在这起全国首例AI文生视频侵权纠纷案中,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定该公司传播的短视频片段构成侵权,最终判令其赔偿原告某科技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80万元,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AI技术的侵权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损害了所有者和创作者的权益,更对整个AI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AI技术具有迭代速度快、复杂度高、隐蔽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侵权行为很难及时被发现和阻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类似AI生成的虚假、垃圾内容“回流”到互联网,成为新的训练数据,就会形成“垃圾进、垃圾出”的恶性循环,导致AI输出质量出现断崖式下降。
要解决当前这些棘手的问题,产业内外协同发力是势在必行的,共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迫在眉睫。从企业的角度来看,AI技术开发者和运营者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数据使用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相关企业,也应该借助技术手段来对抗虚假信息和侵权行为,对数据和内容进行溯源和保护。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企业需要迅速成立维权团队,注重证据的保存和整理,积极配合执法机关的工作。同时,在AI技术为普通人提供便捷的当下,企业还肩负着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的责任,防止用户利用他人“肖像”换脸、使用AI技术制作虚假内容等侵权违法行为。
在企业积极进行防治的基础上,立法机关也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填补AI领域的法律空白,为AI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坚实的法律根基。社会层面则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增强隐私安全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使用AI服务,提升民众辨别侵权内容、虚假内容的能力,营造全社会规范使用AI工具的良好氛围。
AI技术的发展绝对不能以侵害知识产权为代价。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AI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合法合规使用的AI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大步向前。
本文指出在2025年两会期间AI技术成热议焦点,我国AI领域虽发展迅速但侵权问题频发,包括“AI换脸拟声”侵犯公民权益、企业利用AI侵权牟利等,强调产业内外需协同发力,企业强化管理、立法机关完善法律、社会加强普法,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AI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