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东莞制造业,以其为观察样本,深度解析中国制造新范式。文中从企业生态变迁、外资企业转型、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制造业新物种涌现等多个方面,全方位透视了中国制造新范式的内在机理,展现了东莞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转型探索。
编者按:中国制造业成绩斐然,其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尤其是AI时代的来临,中国制造业不断迭代升级,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范式,成为中国资产价值获得全球重估的关键参照。东莞,作为闻名全球的制造业之都,是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制造新范式的积极探索者。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精心策划推出《中国制造新范式》全媒体专题报道,选取东莞制造作为观察样本,运用专业视角进行深度剖析,旨在全方位透视中国制造新范式的内在逻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程浩、梁施婷 东莞报道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元,如同活跃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中国制造的每一次变革,既源于技术革命的推动,也是企业不断蜕变与进化的结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加速前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生态变迁,东莞是一个生动的缩影。从最初的“三来一补”模式,到港资台资企业纷纷扎根,再到后来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东莞的每一次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目前,东莞全市经营主体已突破180万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莞全市常住人口1047万,这意味着东莞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
东莞制造业的活力在企业创新中得到充分体现。目前,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增至236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200家,这两项指标均位居广东省各地级市之首。
从东莞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制造新范式的特点。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攻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推动产业链从“成本依赖”向价值共生转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隐形赛道”。这种“头雁引领 + 群雁协同”的模式,使东莞在消费电子、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持续占据制高点。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热带雨林”,让企业能够敏锐地应对市场波动。
微观生态的质变,是产业升维的动力源泉。当全球产业链不断重构,东莞的转型探索展现出中国制造的一种“珊瑚礁生态”:外资企业深入扎根本土市场,民营企业逐步成长为创新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细分领域构筑起技术壁垒,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制造业跃迁的核心力量。
大市场“磁吸”外资
资本流动是经济活力的“体温计”,也是经济信心的“风向标”。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依然强劲。截至2023年底,中国存量外资企业数量达到46.5万家,较2019年增加了4.6万家。2024年初至今,中国新设外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支持其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图为东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一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东莞是招引外资的先驱。1978年7月,香港人张子弥来到东莞,设立了东莞县太平手袋厂,开启了东莞的制造时代。从承接港台的产业转移,到创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外贸奇迹;从成功突围全球金融危机,到自主创新“造船出海”……东莞始终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始终是主角。目前,东莞共有外资企业1.38万家。此外,东莞作为台商、港商进入大陆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台企、港商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东莞的外资企业也在产业升级的深水区不断开辟新航道。2025年春节刚过,台商“二代”吴贤达就在越南分厂与东莞总部之间频繁往返。他所掌舵的大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一方面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另一方面加快国内工厂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自主研发新一代产品。吴贤达表示:“这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全球价值链的重组。”
这种产业迁徙与生态进化,正是中国制造业探索发展新范式的重要逻辑:当低端制造环节向成本洼地转移时,高端要素却在创新高地加速集聚。
曾经以“三来一补”模式起家的“世界工厂”东莞,正通过外资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中国制造从“物理迁移”到“化学融合”的深刻变革。
从经营模式上看,如今东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采用“OEM + ODM + OBM”多种营运模式。近4年,外资企业采用OBM营运模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东莞有47.93%的外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
得利钟表集团由梁伟浩于1979年在香港创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以设计、制造和销售优质手表为主,贸易投资、商业零售为辅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业务遍布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这家港资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内大市场和线上渠道。该企业总经理刘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做品牌,首先要面对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需要从产品思维转变为销售思维。经过几年的运营,其自主品牌SAGA已经开拓了各大电商销售渠道。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持续升级,产品和服务更新换代速度快,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一机遇,众多港资和台资企业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加快探索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融入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
民营经济雨林生态
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形态。
从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那些经济发展迅速、效益良好、活力充沛的地区,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关键地位。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等关键词被提及7次。“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内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民营经济发展成为焦点话题。
2024年,广东GDP强势突破14万亿元大关,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经济发挥了强大的引擎作用。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城市,目前东莞的经营主体超过180万户,约占广东全省的10%,位居广东全省地级市之首。去年,东莞GDP突破1.2万亿元大关,民营经济成为东莞抵御全球经济波动风险的“压舱石”。
东莞市工商联主席、马可波罗控股董事长黄建平表示,东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六成的GDP、七成的税收和九成的企业数量,其积累的产业势能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动能。
东莞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中国制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再只是制造执行者,而是创新合伙人。”在东莞长安镇,祥鑫科技副董事长谢祥娃介绍,作为一家长期专注于模具制造和精密冲压结构件细分领域的民营企业,祥鑫科技通过与特斯拉、比亚迪的联合研发,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00%,未来还将持续开拓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无人飞行器等新业务。
在观察人士看来,产业生态的构建可以概括为“强依存、强磁场、强亲和”,分别对应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及相关设施、平台建设,形成强依存;提升城市功能,实现产城融合,形成强磁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氛围,形成强亲和。
要让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滋养。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东莞积累了丰富的服务企业经验,形成了成熟的投资体系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4年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一。
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生态企业,赣锋锂业2022年参加了东莞全球招商大会后,决定落户东莞。如今,“赣锋锂电储能板块总部”和赣锋新型储能电池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已在东莞扎根。2024年,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赣锋东莞基地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东莞的实践证明,中国制造业的真正优势不在于低成本要素的堆积,而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生态培育、技术跃迁,构建具有辐射力的“创新雨林”。在这片雨林中,每一个企业都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本和技术等资源,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这正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内涵。
制造业新物种涌现
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产业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转型。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近年来,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制造业的“新物种”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生态中崭露头角,展现了中小创新企业群体巨大的创新潜能和活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加速前进。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说:“隐形冠军是全球化竞争的秘密武器。”专精特新企业大多瞄准“缝隙市场”,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凭借独特的技术和产品在产业链上占据一席之地,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这些企业将成为未来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观察人士认为,面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地缘政治的波动,中国制造产业链需要构建更高层次的韧性。事实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崛起,本质上是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的精准突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这种韧性是中国制造的坚实护城河。
一个城市能够培育出众多“小巨人”企业,其背后适宜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和产业结构是关键因素。东莞凭借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等优势,培育出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增至236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200家,在全国地级市中均名列前茅。
在东莞东城科技园凯格精机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一台精度达±5微米的锡膏印刷机。“电子元器件的焊点直径仅0.2毫米,锡膏涂覆的均匀性直接决定芯片良率。”凯格精机董事长邱国良介绍,凭借18年的深耕,核心产品GKG品牌锡膏印刷设备率先打破国外垄断,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产品反向出口欧美、日韩等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专注一米宽、深挖百米深”的发展理念,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共性。这种“蚂蚁雄兵 + 大象起舞”的生态结构,比单纯追求“巨无霸”企业更具抗风险能力。
东莞的区域产业生态是中国制造的微观缩影: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智慧——它们既是产业链的“补链者”,又是全球市场的“定义者”,更是创新生态的“共生者”,构建起“链式创新、生态协同、韧性生长”的新范式。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一场产业组织方式的革命。
在这场悄然发生的革命中,广东的产业生态孕育着中国制造的未来:既有大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高度,又有众多中小企业构建创新根基,共同托起新型工业化的创新未来。
本文以东莞制造为样本,全面解析了中国制造新范式。从外资企业的转型、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到制造业新物种的涌现,展现了东莞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东莞通过制度创新、生态培育和技术跃迁,构建起具有辐射力的“创新雨林”,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新范式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新的高度。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