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滨州市在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详细介绍了滨州市在成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后,通过完善政策体系、编制服务清单、摸排群众需求以及建立工作网络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旨在为低收入人口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救助服务,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3月10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了“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瑞介绍,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内容,对于筑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意义重大。滨州市积极行动,在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2024年7月,滨州市有幸被确定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同年8月,市政府迅速出台了《滨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责任化落实体系、制度化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为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今年3月,市民政局联合教育、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精心研究制定了《滨州市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试行)》《滨州市关于促进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见(试行)》等文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同时,滨州市积极探索建立了涵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认定、项目开发、需求评估、服务提供、监督评估和结果反馈等环节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形成了完整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链条。
编制服务清单是滨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对象范围上,服务类社会救助广泛覆盖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防返贫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口。在服务内容方面,聚焦低收入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服务需求,统筹各部门(单位)的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为他们提供照护类、生活类、关爱类3类服务。在市级层面,民政部门细致梳理出10个市直部门的24个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并研究制定了第一批服务项目清单;在县级层面,各县(市、区)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同步开展项目梳理工作,分别制定服务项目清单。目前形成的项目清单只是初步成果,后续民政部门会根据项目的运行情况以及群众的需求变化等,及时对现有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低收入人口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为了更精准地满足群众需求,滨州市积极开展摸排工作。2024年7月,滨州民政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健全了“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将更多有现实困难和潜在困难的群众纳入政府救助视野,进行动态监测。推动形成了民政部门统一认定监测,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工作闭环。同时,通过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的经济、健康、居住、基本服务诉求等情况,研究制定了低收入人口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困难群众基本服务需求的准确评估。目前,民政部门正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部署开展低收入人口基本服务需求集中摸排工作,并建立服务需求台账,以推动服务需求与救助项目的精准对接。
建立工作网络也是滨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亮点。首先,民政部门积极搭建“机制+机构”的枢纽平台。在工作机制上,推动建立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市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和镇街“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确保相关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在工作机构上,市级、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设立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站(点),为工作的常态化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结合项目的开展,滨州民政系统打造了民政服务站、养老机构、未保中心、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等一批工作阵地,各阵地之间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凝聚起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强大合力。最后,民政部门还从发展型社会救助角度出发,选取了惠民、无棣、沾化等有关县(市、区),创新开展了“一路生花”“好棣小货郎”“慈心聚光”等救助项目,积极促进低收入人口实现自我发展。
滨州市在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中,通过完善政策体系、编制服务清单、摸排群众需求和建立工作网络等多方面的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系。这些举措不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了更全面、更精准的救助服务,也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滨州市有望在社会救助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效,进一步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