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院士建言:多维度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陈卫: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话题展开,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教育基础地位凸显的当下,要借助高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文中还提及了卓越工程师的定义、培养现状,以及高校、政府、企业如何协作等多方面内容,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在当今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教育基础地位愈发突出的当下,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以及地方的优势产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创新并推广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工程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陈卫院士建言:多维度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陈卫: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受访者供图)

那么,究竟什么是“卓越工程师”呢?

陈卫解释道,“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实现技术创新为基础,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国家战略型人才。”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建议加快推进“高校、政府、企业”多维度协同联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近年来,教育部将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发挥“双一流”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扎实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全国已建设4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针对“高校、政府、企业如何紧密协作”这一关键问题,陈卫分析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携手合作,在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协同发力。鼓励并指导地方各区市(县)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心,使其与区域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工作。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绑定的模式,共同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陈卫进一步阐述,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在优势龙头企业创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提升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这一举措能够切实帮助卓越工程师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建议在政府和高校的统筹规划下,鼓励聚焦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的重点企业和央企、龙头企业等创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立‘卓越工程师班’。”陈卫表示,创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形成双向赋能、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新格局。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记者了解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有共通之处,二者的核心课程都非常重视知识教育,更注重能力培育,特别是针对产业相关能力的专门培养。然而,当前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即对行业核心及关键技术领域中“卡脖子”的问题涉及不足。

对此,陈卫深有感触,他建议由政府牵线搭桥,推荐企业技术人才和高管等担任企业导师,与高校优势特色工程领域内的校内导师相结合,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

同时,他还建议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专业—课程”集群动态课程体系,打造一大批契合高校学科特色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的具有“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核心课程。围绕企业实际课题,培育大批能够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从而突破当前工程教育长期存在的脱离工程实际的壁垒。

“今后,希望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卓越人才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陈卫满怀信心地说。

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展开,陈卫校长指出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介绍了卓越工程师的定义和培养现状,针对高校、政府、企业协作提出了构建新机制、创建实践基地等建议,还针对课程体系短板给出了组建双导师团队和构建动态课程体系等办法,表达了对我国卓越人才为世界贡献智慧和方案的期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87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1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