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民政部、人社部、住建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负责人就民政、就业、住房、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详细阐述了各领域的政策方向和发展目标。
3月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民生主题记者会在北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拉开帷幕。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齐聚一堂,就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卫生健康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认真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陆治原部长在会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民政部门将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推动民政民生保障从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转变。这种普惠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上:
首先,保障对象将从特定群体拓展到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民政保障的温暖;其次,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物质保障,而是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全方位满足群众的需求;再者,要素保障将从主要依靠政府,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保障格局;最后,手段方式将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转变,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王晓萍部长重点介绍了人社部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具体举措。她表示,人社部将组织实施就业支持计划,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政府补贴等现有的就业政策,同时及时储备和出台新的就业增量政策。今年,还将进一步提高稳岗专项贷款额度,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人社部将出台新一轮的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人员数量,并实施百万就业见习计划,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平台。
在房地产领域,倪虹部长对当前的房地产形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今年1、2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回稳的积极态势。下一步,住建部将与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坚决稳住楼市。
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建设“好房子”成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倪虹部长透露,住建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好房子”建设:
一是立标准。人们对“好房子”的高度、温度、湿度、净度、亮度等方面非常关注。近期,住建部正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并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将住宅的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
二是强科技。一方面,大力推广惠民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着力解决房屋隔音不好、渗漏、开裂、反味等常见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全屋智能,提升居住的科技含量和舒适度。
三是抓项目。将举办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引导设计师根据多样的居住需求,精心设计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好房子”,推动城市和企业加快“好房子”的建设步伐,并大力推广“好房子”。各地要率先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发挥政府民生工程的示范带头作用。倪虹部长强调,建设“好房子”不仅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还能释放出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能。
在卫生健康领域,雷海潮主任介绍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实施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实施这一工程。今年,将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确保90%以上的县域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年底,基本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雷海潮主任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2024年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9岁,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和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8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他表示,未来中国居民预期寿命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本次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各部门负责人针对民政、就业、住房、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并详细阐述了相关政策和发展目标。从民政保障的普惠性转变,到就业政策的完善、“好房子”的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推进,都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积极作为,这些举措将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