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发展主题,结合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从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夯实核心技术底座、产业链协同创新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魔法原子正助力打造能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具身智能,这个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深度融合的概念,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成为了热门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围绕具身智能与机器人发展等关键主题,纷纷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 制定专项扶持政策
具身智能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舞台,人形机器人则成为了其关键载体。新能源车企中,广汽集团已经走在了前列,推出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款机器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敏锐地意识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紧迫性,他表示,该产业须加快发展步伐,建议政策规划先行布局,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坚突围,同时加速示范应用的落地与推广。
小鹏汽车同样在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将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发展阶段,形象地类比为十几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起步期。他指出,当下机器人产业亟需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前期规划引导。何小鹏建议借鉴新能源汽车早期市场培育经验,针对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强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机器人按照智能等级可分为L1级(完全由人控制)、L2级(基础辅助智能)、L3级(具身智能和训练监督)、L4级(自成长智能)和L5级(完全自主智能),目前L3级别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过渡阶段。何小鹏预计,到2026年,具备L3级初阶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将进入适度规模的商业化量产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将逐步迈入L4级,能够执行广泛的复杂适应性和协作性任务,并在最少的人工监督下运行。最终,机器人将达到L5级,即通用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阶段,展现出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在法律规则和机器人法则下完全自主运行。
### 夯实核心技术底座
当前,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但算法、数据等通用技术平台与标准尚待完善。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贺晗指出,目前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缺乏各类“通用平台”。由于缺乏算法通用开发平台、3D数据平台等,导致企业重复投入和资源分散,不仅影响成本,还制约了效率。此外,缺乏通用标准和认证平台也制约了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贺晗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级具身智能发展规划,推动大脑、小脑与机械本体协同发展;鼓励通用平台建设,避免重复“造轮子”;鼓励开发从硬件到软件、从底层到应用层、从AI模型底座到3D数据集的通用开发套件,以及加快标准建设,创建生态认证体系,推动技术加速迭代。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该底座运用智能算法弥补硬件不足,融合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能够快速输出低成本、高性能机器人系统,广泛赋能工业、农业等行业,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未来机器人系统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这对系统的批量性、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市场刚需,也是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奋斗目标。
### 产业链协同创新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工业机器人装载量占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例如伺服电机、减速器等,虽然国产化率有所提升,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为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介绍,美的集团在2017年收购德国库卡,进军工业机器人领域。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能力,美的迅速跻身全球机器人四大家之列。收购后,美的立足中国庞大市场,优先发展本土化业务,目前60%以上产品聚焦工业领域,深耕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时,美的集团还积极布局关键零部件研发,如关节、传感、控制等核心部件,为产品性能提升筑牢根基。此外,美的集团也将加快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开发,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
谈及政策建议,钟铮表示,政府应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高质量机器人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佛山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就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在技术创新上,针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政府应主导汇聚各方力量,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手段,全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全国政协委员、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提出,希望加强国家层面的支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以国产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设立国家基金会,加强基础研究与制造工艺的研发投入。另外,在精密轴承、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建议出台更多操作性强的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全国人大代表、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也建议,通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汇聚行业力量,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将成为突破高端电机领域技术壁垒的重要抓手。聂鹏举表示,依托该创新中心设立电机专项研发中心和技术孵化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重点攻关高效节能电机技术,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撑。相关部门牵头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前沿技术研发,并对参与企业实施税收优惠与专项补贴等。另外,在电机产业基础扎实的湖南、浙江、广东等省份优先布局省级创新中心,打造差异化区域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打造“材料—设计—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体系,提升国产化配套能力。
本文全面阐述了具身智能背景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代表委员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等多方面的建议,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有望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市场和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