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曾勇的建议展开。他指出本科生备考研究生时间过长影响大学阶段学习,提出高校探索本研贯通模式加速培养人才。同时也提到他对国际中文师资培养的看法,包括当前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建议等内容。
封面新闻的记者戴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勇在3月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本科生为了考取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用于备考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这一情况致使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够完整,对于打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曾勇委员指出,依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388万。虽然自2023年起报名人数持续下降,但是在近十年里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当前的研究生招生体系还存在完善的空间,“高考和考研的分离,让保研或者考研的竞争格外激烈,很多本科生依旧保持着应试教育的习惯,这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目前,全国的各所高校在不同的范围内推出了本研贯通的专项计划,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例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3 + X”培养模式等。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勇。受访者供图)
曾勇委员提到:“然而,这些专项计划需要占用各高校原本就稀缺的保研指标,这对没有进入这些计划的学生必然是不公平的。”尽管近年来保研的名额一直在增加,并且也推出了像高考直接招生的“强基”等专项计划,但是随着考研人数的快速增长,到目前为止,本科阶段应试学习和备考的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
为了加速高质量自主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曾勇委员建议选择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等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并且挑选那些学科专业匹配且能保证培养质量的高校,在不影响原有保研指标的情况下,试点本硕、本博直接通过高考招生的贯通培养模式,并且仅限于专业学位。
与此同时,对进入贯通培养的学生实行淘汰制和纳新制。如果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业要求没有达标,就将其转为常规的本科培养,空出的名额可以通过在校生自愿申请、经过严格选拔的纳新方式进行补充。
另外,曾勇委员还特别关注国际中文师资的培养。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3)》,全球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有81个国家把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有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了3000万。曾勇委员表示:“按照这个规模来计算,当前全球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应该在500万人以上。”
他指出,目前所培养的汉语教师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全球的需求。除了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趋于同质化之外,对复合型师资的培养也十分欠缺,尤其缺乏“中文 + ”和“ + 中文”所需的技能型师资。
在他看来,应当统筹全国的高校,按照区域分类,发挥各高校的专业和区域优势,构建区域、国别化特征明显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适应区域、国别化需求的“中文 + ”和“ + 中文”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培养,例如推动相关高校开展跨专业、跨学校的中文师资培养,推广双学位、双学历、联合学位等培养模式,并且相应地完善课程和培养体系。
曾勇委员说:“以前是我们适应国际化,探索‘英文 + ’,现在我们走出国门,也要培养既有专业背景、又懂得异国文化背景的中文师资力量,这有利于我国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
本文总结了全国政协委员曾勇的两大主要建议。一是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他指出本科备考研究生时间过长的弊端,建议高校探索本研贯通模式,还阐述了相关的实施细节如试点领域、招生方式、学生管理等。二是在国际中文师资培养方面,他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人才无法满足全球需求、培养趋同、复合型师资欠缺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区域国别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等解决办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