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热议:刘希娅两会建议带来新思考,刘希娅两会提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和导演“饺子”取得成绩引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热议展开,引出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在2025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识别、培养及选拔机制的建议。同时阐述了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识别与学科竞赛同一化、培养模式单一等,并详细介绍了刘希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完善培养模式、丰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议。

今年,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以及知名导演“饺子”所收获的成果,使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话题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讨论。在众多人眼中,他们那令人惊叹的创新能力,并非是通过集中式的培养方式得来的,更不是靠大量“刷题”而获得的,而是在自身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进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兴趣、对事物的热爱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一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话题,也成功地吸引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的目光。就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刘希娅带来了一份与优化拔尖创新人才识别、培养以及选拔机制相关的建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热议:刘希娅两会建议带来新思考,刘希娅两会提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 受访者供图

【观点】

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绝不能与学科竞赛“混为一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以及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着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刘希娅长期奋战在教育工作的一线,在实际工作当中,她察觉到各地学校虽然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且也积累了部分经验,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希娅介绍说,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当下很多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缺乏准确的认知。不少人将其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那些“智力超常”或者“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部分学校仅仅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其创新潜力,这种评判方法过于单一,极容易造成片面强调知识以及应试能力,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将拔尖创新人才与学科竞赛、升学录取等高度联系起来,把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学科竞赛“等同看待”,把升学进入名校就等同于培养出了拔尖创新人才。有些初中、高中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幌子,把学科竞赛获奖作为小升初、初升高招录的关键依据。

刘希娅还发现,单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一些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把选拔出来的学生集中编成班级,进行集中式的培养,让学生超前超纲学习。

“这种集中式的培养模式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一,超前超纲学习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其二,这种集中培养模式牺牲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机会。”刘希娅表示,目前,与之相配套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并不健全。部分地方将其狭隘地归结为重视学科竞赛、重视理工学科,轻视实践创造、轻视人文素养,甚至将其扭曲为用学业成绩来替代创新能力,用现有的学术成就来替代创新潜质。这种狭隘化和异化的情况,无法助力高校真正选拔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建议】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丰富评价的方式。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新华社之前有报道,去年,重庆市教委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六个方面的工作纪律。严禁提前招生,任何学校都不得以校园开放日、宣传日等名义,针对非本校学生开展小升初或者初升高的培优培训,也不得以“5 + 4”“2 + 4”“入读实验班、特色班”等方式变相掐尖和储备优质生源,提前违规签订的录取协议一律无效。严禁考试招生,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区域对口划片或者摇号招生,不得采用奥数考试、面试、面谈、评测等形式招收学生,也不得以竞赛证书、学科成绩等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

刘希娅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那些成绩好、擅长竞赛的“做题家”。所以,要强化价值引导。教育部联合宣传部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的宣传,向社会各界传达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价值以及科学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认知水平。

刘希娅还建议,要加强专业研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她表示,一是应当改变集中培养的模式,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采用以随班就读为主、创新项目走班为辅的“大灶加小灶”模式,以此来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需求。二是要加快推进科学素养培育的“沃土计划”,教育部门要加快提升科学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来提高教学质量,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立跨学科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三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有助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学习生态,从优化学习场域、内容、方法、过程等多个方面发力,帮助学生保持热爱、兴趣、好奇心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然而然地“脱颖而出”。

刘希娅认为,应当深化评价改革,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首先,建议“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强基计划”等都不要与学科竞赛挂钩关联。其次,建立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被识别的机制。研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或者领域的评价标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奠定基础。丰富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例如在高考总分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优异学科的评价比重,同时鼓励更多的高校开展自主招生,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来制定评价方案,在纸笔测试之外,采用实践测试、专家考核、作品答辩等评价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编辑 张莉 责编 李彬彬

本文总结了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和导演“饺子”的成绩引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讨论,阐述了刘希娅代表关注到的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如识别与学科竞赛混同、培养模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详细说明了她提出的从价值引导、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优化等多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改善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497.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