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后,3月8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妇联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置问题、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委员们的提案内容,还提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等,展现出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就在3月8日这一天,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妇联界别小组讨论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委员们热烈讨论的焦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围围、沈杰群报道了此次会议的相关情况。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翁铁慧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虽然大多配置了心理咨询室,但仅一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少学校将心理辅导室设置在较为醒目的地方,这使得很少有孩子会主动走进咨询。针对此,她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要重视保护孩子的隐私;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必须遵循规律,既要有育人功能,更要确保专业性;其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全社会都要努力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家长必须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翁铁慧还认为,除了家长,每一位老师(不只是班主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有时候,老师不经意间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提升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专业素养,包括老师自身的心理疏导能力,对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极其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夏杰表示,如今更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他们要学会如何做合格的家长,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她还透露,妇联小组二十余名委员将联名提交一份提案,强烈呼吁持续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议题。夏杰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说来惭愧,我其实也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家长,我从未陪伴孩子看过一场电影。”这一经历让现场的女委员们深有同感。全国政协委员、江西飞行学院院长龙国英讲述了一个事例,当同事家正在读初三的孩子知道她是政协委员后,便委托父亲转达一个心愿:希望龙国英能更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个孩子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困扰。龙国英直言,孩子们自己对这些问题往往有所认知,但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认识,要么将其简单地视为“青春期的正常现象”,要么直接选择逃避问题。在今年两会,龙国英提交了一份关于“做实心理健康教育、筑牢心理健康防线”的提案。她在提案中建议构建分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普及层”,建议卫健部门牵头开发标准化心理健康课程,并将其纳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在“深化层”,针对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工等群体设计专项课程,提升重点岗位人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在“专业层”,推动医学院校、大中小学校配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大学四级网络体系学工队伍加强心理健康实践,提升其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以此来强化社会公众认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同时,做好精准指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沈蓓莉曾参与全国政协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调研,她关注到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这让沈蓓莉非常欣慰,她认为“这句话直接切中了大家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调查显示,有些青少年心理问题在5岁左右已经出现端倪。沈蓓莉表示,加强对幼儿家长的儿童心理问题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幼儿家长对低龄儿童的影响最为显著,且这种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因此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多在于家庭,尤其是父母。”目前,大多数3 - 6岁儿童的家长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和养育方式的影响,不少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常常遇到诸多问题。“这些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缺乏经验,许多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指导。”沈蓓莉说。通过为家长举办关于儿童心理的讲座,很多家长反馈在孩子的心理教育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帮助。沈蓓莉还表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家庭功能不完整、陪伴缺失、监护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孤独感、缺乏情感交流以及对手机的依赖等问题尤为突出。最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妇联界别更应发挥自身优势,持之以恒地推进相关工作。”夏杰表示。
本文总结了2025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妇联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内容。委员们从学校心理咨询设置、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提案内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