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下,教育领域相关人士对教育变革的思考与探讨。从政协委员展示特殊“两会装备”引出教育需保持“无法被算法量化”的温度这一话题,进而探讨了AI时代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平衡AI与传统教育价值、如何引导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还提及不同教育者对AI时代教育相关风险的警示、能力素质模型的理念、竞赛的意义以及教师在AI时代的角色转变等多方面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的行李箱里装着独特的“两会装备”:玻璃杯、白砂糖、梳子和红色激光笔。3月7日,他向镜头展示微观世界的奥秘,将梳子浸入加了洗洁精的水中后取出,用激光笔照射梳子上的水珠,穿透水珠的激光在墙面投下跳动的光斑。他说:“看!这是人工智能(AI)永远替代不了的——指尖触碰真实的震颤。”趁着会议间隙,他还完成了科普实验视频的更新。他强调,当AI重构知识传递边界时,教育更要保持那“无法被算法量化”的温度,因为“每多一个孩子爱上动手实验,未来就可能多一颗科技创新的火种”。在AI时代数字化教育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有诸多问题浮现出来。当AI能写出高分作文、解答奥数难题时,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里呢?如何在AI赋能和传统教育核心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又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技术浪潮中成长为“完整的人”呢?虽然目前没有最终答案,但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基本共识:AI技术的普及会深刻改变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教育既要借助技术之力让优质资源广泛传播,也要守住“育人之魂”。倪闽景认为,“AI能传递知识,却无法替代实践中的试错与创造。”在他眼中,AI就像一个“望远镜”,既能为青少年开辟探索世界的新视角,也可能变成逃避思考的“懒人包”。比如,有的学生借助AI一天能背诵300个单词,效率极高;然而也有人依赖AI写论文、解题,从而丧失了深度思考能力。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用望远镜看星空,而非仅窥视眼前”。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对此表示认同。他的手机里存着85份获奖作品。培正中学有不少学生喜爱项目开发,在今年开发的200多个项目里,有的学生将小程序开发与AI、物联网相结合,用以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AI大模型的助力大大降低了开发技术门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提升程序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锦辉说:“技术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激发真正的创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警示“基础能力空心化”风险。他指出,当前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育仍需依靠系统性学习,人工智能只是工具而非捷径,基础教育中的知识沉淀环节永远不可省略。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认为,青年学生更应筑牢基础学科根基,这是应对AI时代的立身之本,只有先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核心逻辑,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应用。刘庆峰提出AI时代的“双轨并行”理念:既要让学生内化基础知识,做到脱离网络和模型仍能独立完成任务;又要培养其运用大模型工具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的能力。他觉得要依据更科学的能力素质模型,设计未来的选拔和考试体系,例如“7∶3能力评估体系”,通过70%闭卷考核检验基础认知,30%开卷测试评估AI协同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丁洪在接受采访时称,AI时代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考核和指挥棒也要改变。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学科兴趣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他建议发起“中学人工智能奥林匹克竞赛”。这不仅是选拔机制,更是风向标。通过赛事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刷题式学习”转向解决真实AI问题,如训练模型、优化算法等。此外,认证体系需明确区分“基础普及”与“拔尖培养”,既让全体学生掌握AI通识,又为有天分者提供深造通道。他还表示“青少年与其担忧被AI取代,不如主动成为驾驭AI的人。”未来的教育要让学生像掌握母语一样自然驾驭AI,在技术辅助下实现创新加速。面对“教师会被AI取代吗?”的问题,刘庆峰表示,“教师配备AI教学助手、学生拥有AI学伴”将成为常态,但教育的本质是AI无法做到的。就像那句名言所说:“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那剩下的是同理心、热爱和人的创造力。虽然AI助手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心灵”。倪闽景也直言,传统“先培训教师再授课”的逻辑已不再适用,教师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分享快乐与痛苦的人生导师”。在这场围绕“AI与未来人才”的讨论中,丁洪认为,教育数字化绝不是用屏幕取代黑板、用算法替代教师,而是以技术为杠杆,撬动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教育生态。倪闽景说,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而AI正在加速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技术成为消除资源鸿沟的桥梁,而非割裂认知的屏障。在他描绘的图景中,AI既能让偏远地区学生接触前沿知识,也能守护城市孩子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最终培育出“既仰望数字星空又扎根人文厚土”的完整人格。
AI时代对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青少年的引导,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生态的变革等。各方教育人士都强调教育在借助AI力量的同时,更要坚守育人的本质,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竞赛引导、教师职能转变等,在AI时代培育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