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在与外交等多方合作下,2023级艺术与科技专业邱收参与设计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暨春节申遗成功纪念封”成功发行的事情,包括纪念封的意义、学校围绕纪念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相关人员发挥的作用等内容。
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2023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邱收参与设计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暨春节申遗成功纪念封”正式发行啦。这一纪念封由北京生肖文化主题邮局、金台国际友谊主题邮局、北京生肖集邮研究会发行,并且还在联合国邮局发行的蛇年纪念邮票上加盖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联合国纪念邮戳呢。所谓纪念封,它是一种特殊的信封,一般会在信封上呈现与纪念内容有关的图案或者文字,再通过加盖日戳或者纪念邮戳来表明其纪念意义。在外交领域,纪念封可是展现国家外交成果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时间回到2024年3月24日,当时外交部集邮协会原秘书长马小玲受邀来到浙外。双方就灵活运用外交特种纪念封资源展开交流,并且在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在之后的10个月里,浙外举行了两次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深入探究纪念封在教育教学、文化传播、学术研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且针对纪念封创新融入“四课堂”专门制定了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双方不断摸索,纪念封被广泛运用在双边或者多边的外事接待活动、国内外会议以及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到了2025年1月11日,在浙外举办的外交特种纪念封捐赠仪式上,马小玲将自己珍藏的205枚外交特种纪念封郑重地交给了校长张环宙。他满怀期望,希望学校能够通过“活用”“巧用”“广用”这些纪念封,进一步挖掘其育人功能和传播价值。这次春节纪念封的成功发行,正是马小玲和浙外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以艺术设计为手段来理解中国、与世界沟通,这个纪念封承载着浙外对世界的美好祝愿,成为浙外推动文明互鉴的新桥梁。邱收的指导老师赵鸿炜,一直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作领域。在他的设计课堂上,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多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具有世界性的美学符号。他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以中国春节为主题,融合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他表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课堂和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国际化,就是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民族艺术的故事。这次邱收参与春节纪念封的创作,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浙外艺术教育的广阔前景。”在纪念封的创作过程中,语言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英文学院的李乐老师是最早接触纪念封的专任教师之一,多次参与纪念封交流课堂的筹备和组织工作。作为春节纪念封翻译工作的负责人,她深知中英文表达差异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翻译的时候,严格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证纪念封的英文表述更符合国际写作习惯,让中国故事能以更恰当的方式传播到世界。纪念封的意义,不只是体现在设计和翻译环节,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广阔平台。23级翻译专业的沈陈飞是外交特种纪念封的学生宣传员,他曾经为基里巴斯青年领袖团、阿联酋学生汉语桥团组和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外交官员汉语文化研修班做过专题讲解。他感慨地说:“我们太幸运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时代,肩负着传播和平与发展理念的使命。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这个故事,就是由中国青年讲述的中国故事新篇章。”
本文总结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在纪念封的发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纪念封的设计参与者邱收,到各方的合作交流、纪念封的多种价值挖掘、相关人员在设计、翻译、宣传等环节的努力等,这一纪念封的成功发行是多方合作与努力的成果,也体现了浙外通过纪念封推动中国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等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