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河北两会代表委员对养老服务的看法展开,介绍了当前养老服务需求的转变,以及他们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普惠养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银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在当今社会,养老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就像3月1日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平安秦康颐养中心所看到的那样,老人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如[图1](https://nimg.ws.126.net/?url=http://dingyue.ws.126.net/2025/0309/e9ec6587j00ssu1rh000xd000dw0099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所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这不仅关乎每个家庭,更是国家大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的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深刻感受到,这份报告为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怀。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已经从基本的生存型朝着发展型转变,从简单的生活照料需求迈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全国人大代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山街道东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丹丹就有深切体会。社区里有听力不好的张大爷,在一家器械公司赠送他一副骨传导耳机后,张大爷激动地握着李丹丹代表的手说能听新闻了。这件事让李丹丹代表深知高质量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意义非凡。她认为,应强化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服务,构建便捷、顺畅、专业、规范的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体系。并且在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时,要强化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平台建设,借助平台提供家政、助餐、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比如用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监测老人生命体征,满足老人多方面需求。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范社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需要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大力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在社区设置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和康复护理站,依据当地情况扩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是否能方便到达、感受到服务、知晓服务,要综合距离、空间、老年人密度等因素合理布局,为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上门服务。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为全体老年人提供便捷、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培育服务机构是关键之举。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2044家养老机构,各县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满足应住尽住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中医医院院长张军表示,在满足失能、失智等老年人群体照护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要拓展普惠养老服务内容和供给范围,探索更好的服务供给模式。她还认为,医院开办或托管康养养老机构是增加高质量服务供给的有效途径,此外,要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连锁化、集团化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在完成兜底保障职能后可开放空余床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会让养老服务更优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提出,一方面要依靠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理开设老年医学、老年营养、养老机构管理等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等级认定、评价管理,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从业禁止制度。为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还应加大新医科人才培养力度。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和旅游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追求“诗和远方”。万师强委员认为,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要加强老年用品研发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消费潜力,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扩大相关服务消费。张军代表也认为,应围绕承接京津养老市场努力,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利用当地资源吸引各方力量和资本,建设医养康养项目,吸引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延伸布局。总之,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多老年人将过上有尊严、健康、快乐的生活。
本文总结了河北两会代表委员对养老服务的多方面看法,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普惠养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银发经济等,体现出各方积极探索构建更加完善、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