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将明朝官场的一些现象与现代央国企职场情况进行对比,揭示了现代职场中存在的诸如形式主义、过度注重形式等类似古代官场的问题,并提出应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员工,倡导真正的管理创新。
六百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官员们每日都要撰写“题本”“奏本”,而在如今,央国企的员工们则要填写日报、周报和月报。这仿佛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应,只是形式有所改变,实质却有着相似之处。
遥想当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来核查官员的绩效,到了现代,某些领导运用“痕迹管理”来评判员工的优劣。这两者之间,就像是一种管理手段在不同时代的“变身”,其本质都是对下属工作成果的一种考核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历史总是有着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那些折腾人的方法,即便换个模样,似乎也能一直存在下去。
资料图
一、明朝的“八股文”与现代的“八股表”
在嘉靖年间,有一位翰林院编修,此人甚是奇特,他能够把赈灾的奏折写得如同骈文一般。在他的笔下,灾民饿死的数量似乎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文字要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这种奇特的做法在现代也有“传人”。某些出身办公室的领导,他们能把项目进度表填写得如同《清明上河图》那般精致。每个单元格都要求配色统一,字号精确到分毫,甚至连页边距都要用尺子去测量。就像有一位央企的老员工讲述的经历:“上个月交上去的汇报材料被退回了三次,第一次是因为封面缺少LOGO,第二次是页码没有加粗,第三次竟然是装订线颜色不符合领导的生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万历朝时期,给皇帝贺寿的祥瑞奏章,必须用金粉书写,还要装在沉香木匣之中,至于奏章的内容,反正也没有人会去认真查看。
二、“东厂作风”与“现代管理”的碰撞
明朝的锦衣卫查案时讲究“人证物证俱全”,而现代某些领导在检查工作时则要求“拍照录像签字”。有基层员工吐槽说:“上周领导突击检查食堂,非要我们把剩菜摆成心形然后拍照,美其名曰‘厉行节约创意宣传’。”这种操作简直比正德皇帝下江南寻找祥瑞还要讲究行为艺术。更为绝的是“留痕创新”。某单位把会议记录升级成了“会议实况剧本”,不仅仅要写发言的内容,还要标注“掌声持续3秒”“领导点头微笑”等细节。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在拍摄《甄嬛传》,而不是在开会呢。
资料图
三、上下合谋的“奏章经济”
明朝的官员深知皇帝喜爱祥瑞之物,于是全省上下都去抓捕白鹿、寻找灵芝。而现代的领导知道上级喜好阅读材料,便让员工把芝麻大的事情写成西瓜那么大。某央企部门还发明了“三倍写作法”:实际只完成了1项工作,在周报里就写成3项,月报则变成9项,到了年终总结就成了27项“重大突破”。这种“材料注水术”催生了新型的产业链:有人专门从事PPT美化工作,有人承包数据编造,甚至还有代写心得体会的淘宝店,其月销量能够超过一万,这比当年扬州盐商的“雅贿”产业还要兴旺。
四、当“考成法”异化成“考糊法”
如果张居正穿越到现代,恐怕会被气得摔掉计算器。想当年他推行考成法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现在某些领导却将其演变成了“填表大赛”。某项目组有7个人在干活,却有3个人在填表,到最后验收的时候,90%的时间都花费在核对台账之上。这场景,就如同崇祯年间边关将士饿着肚子写请饷奏章一般。有员工总结现代职场的三大酷刑:下班前突然收到通知、节假日报送材料、深夜修改PPT。与明朝的“廷杖”“诏狱”这些古老的刑罚相比,新时代的这些“文明折磨”更让人感到痛苦,简直是杀人诛心。
资料图
破局之道在于“去奏章化”
看到某央企把“反对形式主义”写成了20页的红头文件,我突然想起《大明会典》里记载的奇葩规定:官员退休时要交“致仕报告”,而且必须用馆阁体誊写,写错一个字就要延迟一年退休。六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我们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却没有彻底打败形式主义这个如同幽灵般的存在。下次如果领导再要求“创新材料形式”,不妨把《明史·职官志》拍在他的桌子上,让他看看,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早就把这些套路玩得炉火纯青了。真正的管理创新,应该是把员工从文山会海之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把21世纪的企业变成“现代翰林院”。毕竟,再精美的PPT也比不上市场上真刀真枪的考验,再厚的台账也不如真正做实事的人重要。就如同海瑞所说的:“虚文盛则实政衰”,这句话放在现代,依旧是振聋发聩。
文章将明朝官场现象与现代央国企职场进行类比,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现代职场中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与古代官场的相似之处,如过度注重形式、材料注水等,最后提出“去奏章化”的破局思路,强调真正的管理创新应解放员工,注重实际工作成果而非形式。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