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的工作成果,包括在惩治网络暴力犯罪、规制高额彩礼、知假买假以及规范家校定责等多方面的工作情况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出工作报告。在2024年,最高法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于惩治网络暴力犯罪方面,人民法院持续保持从严态势。其中,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292人处以刑罚,以侮辱罪、诽谤罪对91人判处刑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罪名的判处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2.3%和32%,这一数据清晰地彰显出以案促治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与此同时,最高法聚焦社会诸多关切问题,不断努力抓落实。在规制高额彩礼这一问题上,治理高额彩礼的司法解释一经发布,便对社会风气的转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涉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增幅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2023年其增幅为21.7%,到了2024年则降至7.7%,增幅回落幅度达到14个百分点。此外,最高法还极为关注婚姻家庭领域的司法需求,并积极予以回应。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制定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该解释重点解决了一系列婚姻家庭中的关键问题,例如父母为已婚子女购房出资的问题、违反夫妻忠诚义务将夫妻财产赠与他人的问题,还有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问题。通过这些司法规则的制定,有效地维护了公序良俗,对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规制知假买假方面也有新的举措。针对食品药品领域的“职业索赔人”现象,最高法院发布了典型案例,明确了“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这一规则。到了2024年,更是发布了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案件司法解释以及相关典型案例,进一步完善了规制“知假买假”的司法规则。
另外,在规范家校定责方面也取得了成果。通过学生“抽凳子”案明确了在学生校内“闯祸”、受伤等情况下,学校不担责的规则。这一判定有助于引导大众逐步摒弃“学生出事学校必担责”这种认知偏见。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校园侵权案件中学校担责案件的占比下降了5.3个百分点。
本文总结了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在惩治网络暴力犯罪、高额彩礼规制、知假买假规制、家校定责规范等多方面的工作成果,这些成果对社会治理、公序良俗维护以及家庭建设等有着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