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全市三级医疗机构试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工作。这一服务与民生紧密相关,随着老龄化加剧,患者照护面临家属工作与照护的矛盾。相比社会自聘护工,医院的“免陪照护服务”有诸多优势。此前多地已试点相关服务但普及率不高,还面临价格、患者心理需求等问题,最后强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推动该服务的发展。
齐鲁晚报的评论员孔雨童与绘画者徐进参与了相关工作。
近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了一则关于试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试点与之前部分地区仅在个别医院试点有所不同,它将在全市的三级医疗机构中展开。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免陪照护服务”和民生的联系十分紧密。由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住院以及长期住院的患者数量在逐渐增长。然而,这些患者的子女大多都需要全职工作,这就产生了工作和照护之间的矛盾,“一人生病,全家受累”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都可能成为痛点。
相较于家属在社会上自己聘请护工的方式,由医院提供的“免陪照护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护工服务质量高低不一、第三方公司管理粗放、出现问题时维权困难等诸多问题。在“免陪照护服务”的模式下,护工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医院的专业照护人员,这意味着对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与医护工作的衔接也会更加紧密,从而更有助于患者缩短康复的时间。
在此之前,浙江、福建、山东、山西、天津、广东等多地的卫健部门已经在文件中提及或者进行了“无陪护”病房服务的试点。例如,2024年青岛的5家三级综合医院就已经打造出了121个“无陪护”病房。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这项服务在全社会的普及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推广“免陪照护服务”的过程中,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直面。比如说,这种陪护服务的价格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出台了《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以及优化调整护理价格的政策通知,对新增的“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目前,各地试点的无陪护病房中的医疗护理员收费相对来说都比家属自己聘请护工的费用要低。而且,一些地区也在尝试将这类服务纳入医保范畴,像福建省从2022年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以来,医保就可以报销70%。
住院患者对于家人陪伴存在心理需求,这也成为了这项服务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在中国,有着住院时子女照顾才算是“孝”的传统观念。针对这个问题,陪护人员需要通过人文交流、安慰鼓励等服务来弥补这部分缺失。与此同时,很多医院也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例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施行的原则是“免陪护不等于无陪护”“可陪不护”。
在当下,最为关键的是,除了试点之外,政府还应该尽快出台与护工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以此来推进和引导该行业的发展,帮助行业尽快建立起培训、资质准入、人员管理、监督投诉等机制,从而推动这项服务真正落地并且得到发展。
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们看到了诸如“免陪照护”“流动病房”等创新形式和手段不断涌现,它们正在逐步帮助解决百姓的医疗痛点。整个社会也都期待着能够有更多这样积极的探索出现,从而帮助更多的家庭能够安心就医,安居乐业。
如果有新闻线索报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者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总结了上海开展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的情况,阐述了该服务与民生的关系、相比社会自聘护工的优势、目前面临的诸如价格、患者心理需求等问题,强调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对推动该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这种创新服务对解决百姓医疗痛点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