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乡村振兴多个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包括粮食安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同时会以各地实际案例来展示成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陶店村,家庭农场经营者李斌刚从农业银行安徽和县支行获取100万元“粮农e贷”后,就马不停蹄地对农场千亩连片耕地开展机械化、智能化作业。这一现象并非个例,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金融的支持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
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曾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此通知明确指出,要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金融要素保障,从而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农业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主责主业,不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在粮食安全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乡村振兴领域贷款余额已接近10万亿元,年增量超万亿元;“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服务用户超过650万户,覆盖全国2657个县(区);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98%,移动金融服务车累计为18.6万农民开展服务。
在湖北钟祥市,当下春耕春管由南向北逐步展开,农肥在春耕备耕中不可或缺。这里高端肥料产能快速发展,磷基新材料产业链逐步形成,湖北鄂中集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集团负责人杨才超称:“从新型缓释肥料到生物有机肥料,公司几个大项目都是农行提供的资金支持。今年1月,我们又拿到了4800万元贷款,这为化肥生产注入了强大‘动能’,有助于农业丰产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模式。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应持续创新融资产品,为种子研发创新、粮食生产和流通、农业基础设施等提供融资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业银行出台“良田贷”“高标准农田贷”金融服务方案,创新高标准农田服务模式,探索商业银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路径,还推出种业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综合金融服务,实现对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金融服务全覆盖,并且推广“农业园区科企贷”服务农业科技发展,推广“农机贷”服务农机产业链。
福建东山县海水盐度、温度适宜,是全国最大的鲍鱼育苗基地。在陈城村的养殖家庭农场,一口口鲍鱼育苗池紧密排列。农场主陈细生一边从水中拿起一块方形育苗板一边介绍:“上面黏附的就是鲍鱼幼苗,大的已经长到1厘米左右,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出售了。”在银行支持下,他的农场日常养殖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能更从容应对采购优质种苗、饲料等成本波动。《通知》明确要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助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融资模式,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丰富新业态金融服务场景并打造相匹配的信贷产品体系。业内人士指出,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乡村振兴中意义重大。金融机构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对“三农”新业态、新产业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银行围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等金融需求,推出冷链助农贷、旅游景区贷等特色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对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的服务能力,助力培育现代乡村产业。
春节假期,位于安徽黄山歙县新安江畔的九砂村、漳潭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黄山市歙州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我们与银行合作开发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并申请歙县村落徽州保护和利用项目贷款。”该项目总投资7.38亿元,涵盖漳潭村、九砂村等15个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工程,通过“资源 + 产业”的策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通知》也明确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金融支持,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金融保障,支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农业银行加强“乡村人居环境贷”,大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助力国家水网、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四好农村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末,农业银行乡村建设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
本文总结了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方面支持作用,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助力生产;在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上,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和特色产品服务产业发展;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从农村环境整治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金融保障,多个数据和实例展示了金融支持下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