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相关的情况,包括其发布内容、涵盖范围、各方面案例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案例的情况等内容。
3月6日,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盛大召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郑重宣布,《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已正式出炉。这第三批总共推出了40个案例,这其中包含了10个“十佳”案例以及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分布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高水平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多达7个方面。而且这些案例涉及省、市、县(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级与主体,成功打造出一批能够被复制、推广的“安徽经验”。据相关介绍,第三批案例有着诸多鲜明的特点。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方面努力“向新求质”;于高层次协同开放领域积极“开拓新局”;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模式”;针对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探索新路”;在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上力求“求新突破”。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这一板块,钟岚提到,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大力推进“两心同创”。积极助力长三角区域内光源实现集群化建设、体系化攻关、规模化“沿途下蛋”。成功突破像先进薄膜材料、大光栅技术等诸多“卡脖子”难题。近三年来,成功孵化或者入股企业达10余家。并且为能源、化工、显示、信息、医疗等行业的上百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无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淮北相山区也有独特探索,在上海市松江区设立科创飞地,采用“企业研发和办公在上海,注册和投产运营在相山”的创新模式。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累计孵化项目28个,总投资达6.2亿元,成功引入高层次人才20多人,带动就业人数超200人。在高层次协同开放方面,安徽主动与沪苏浙的优质开放资源对接,借助它们的优势来发展自身。安徽省委金融办、安徽证监局在2023年精心指导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腹地设立上市公司“徽客厅”。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展各类资本对接会、交流会、产业论坛达31场,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成为皖企对外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芜湖市与上海临港携手共建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云上法务区”平台以及“自贸咖啡厅”品牌。这样一来,片区企业无需远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高效能、专业化的国际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协助企业处理涉外法律纠纷24起。“沪皖携手共建江海直达运输体系,服务保障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是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中一个典型代表。安徽港航集团副总经理杜炫辰介绍说,集团通过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优化港航服务供给,成功构建起“集装箱 + 滚装”双通道服务体系,为全省汽车产业出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4年,所属港口通过集装箱 + 滚装方式发运汽车达106.8万辆,同比增长23.8%。具体而言,一方面,与上港集团合作打造“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其中“一核”为芜湖 - 上海航线,“两翼”是合肥 - 芜湖、安庆 - 芜湖航线,重新塑造全省集装箱水运网络。另一方面,构建全省汽车滚装出海通道。考虑到新能源运输要求高的特点,精心打造芜湖港、合肥港、安庆港专业化滚装码头集群,定制打造内河滚装船队,联合奇瑞、江汽共同组建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公司。此外,还畅通新能源汽车出口通道,所属合肥港与上海港、太仓港实现九类危险品海事监管互认,新三样危险品货物水水中转实现“一单制”“一箱制”,单个集装箱运费节省20%以上。近年来,宁滁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如同踏上“快车道”一般。滁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单培表示,自从2021年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以来,滁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这一建设目标,牢牢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要素,发展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产业协作方面,滁州主动接受南京产业辐射,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基础产业,形成“2 + 3”产业发展格局。两个功能区所在地分别拿出1000亩地块与毗邻的浦口区、江北新区合作共建“南浦合作产业园”“江北新区 - 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
本文总结了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的发布情况,包括其案例的数量、涵盖方面、涉及主体等。详细阐述了这些案例在科创产业跨区域协同、高层次协同开放等方面的特点,还介绍了科创产业、高层次协同开放、汽车产业运输体系构建、宁滁省际毗邻区发展等具体案例中的成果和探索模式。这些成果体现了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