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国务院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针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的相关举措,同时引用多位专家观点对这些举措进行解读,也提及了目前化债工作的进展等情况。
国务院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出了最新的部署。
近期,在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作出安排的时候,明确提出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体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秉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理念,对一揽子化债方案加以完善并落实,优化考核与管控手段,动态性地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助力开辟新的投资领域。
其二,遵循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准则,扎实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其三,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坚决抑制违规举债的冲动。
其四,加速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动其市场化转型以及债务风险的化解。
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向第一财经表示,报告里提到的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这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核心思路所在。化债并非是要将债务清零,而是要促使债务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不能因为化债而阻碍发展进程。尤其是针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应当从长远考虑,提前布局投入,绝不能由于短期的化债需求而中断这类战略性规划,防止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在于明确了要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债务高风险这一标签给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随着部分地方化债工作的推进,风险有所降低,通过采取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的措施,能够让从名单中退出的地方更好地发展经济。
胡恒松还提到:“随着化债工作的推进,部分区域的债务已经处于合理区间,还有一些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带,需要尽快‘挑大梁’。”
去年,中国推出了总额达12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其中2024年 - 2028年期间总共计划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财政部部长蓝佛安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公开表示,地方的化债压力已经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缓释。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在去年推出一揽子化债政策之后,高风险地区的化债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进,而且从省级层面严格控制新增可能会抑制部分有效的投资需求,预计今年部分省份有望从高风险名单中退出。
当前,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正在加速落地。依据公开数据,在2024年 - 2026年总计6万亿元的置换隐性债务额度当中,地方目前已经发行了大约一半的额度(约3万亿元)。
蓝佛安表示,在隐性债务置换过程中,地方会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化解那些到期时间临近、隐患比较突出的隐性债务,牢牢地守住安全防线。
他还认为,置换政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政策效能正在持续释放。下一步将加快把债务置换政策落实落细。指导地方尽早发行并使用今年2万亿元的置换债券额度,对隐性债务进行精准置换,对置换资金全流程、全链条进行监管,做到早发力、早见效。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建议,未来每年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置换规模,优先在短期内多安排置换额度,同时加大货币财政政策的配合力度、降低市场波动风险。此外,可以适当扩大化债范围,进一步缓解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出现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债务的情况,遏制隐性债务增长就成为了关键,而隐性债务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以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就显得尤为关键。
蓝佛安表示,通过债务置换有效地带动平台退出,从去年四季度的情况来看,置换政策实施之后平台减少了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温来成认为,虽然此前官方早已明确要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但是在部分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平台公司仍然间接为政府融资,从事公益性项目建设。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将加速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多数将转型为依靠市场化经营的普通国企。
蓝佛安还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结合企业实际分类推进市场化转型,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穿上“新马甲”,斩断借道举债的“触角”。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将遏制违法违规举债作为财政监管的重点,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化了旧账又添新账。
国务院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作出了新部署,包括2025年化债任务的四个方面。众多专家对化债思路、高风险地区名单动态调整、化债与发展关系等进行解读,同时介绍了化债工作进展如12万亿化债组合拳、隐性债务置换等情况,强调融资平台转型对遏制隐性债务增长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