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佗GPT引领医疗变革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90后”助理教授王本友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世界首个垂直医疗大模型“华佗GPT”。该模型已在深圳龙岗区11家公立医院部署,其相关产品服务累计交互人次达100多万次,日访问量近万次。在龙岗区人民医院设备上可体验,还可通过微信“健康龙岗”公众号使用。文章阐述了华佗GPT的特点、优势、迭代历程、所获支持以及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如智能分诊、预问诊等,还提及团队在研发过程中的探索以及面临的大模型“幻觉现象”等困境。同时也介绍了团队领导者王本友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以及他创立科技企业的情况。

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内的设备上,是能够体验华佗GPT的。这一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90后”助理教授王本友带领科研团队所研发的世界首个垂直医疗大模型“华佗GPT”,已然在深圳龙岗区11家公立医院得到了部署。相关的数据显示,华佗GPT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服务累计交互人次居然达到了100多万次,每天的用户访问量也将近万次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这位年轻有为的学者,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仅24岁。他们在“AI +医疗”这个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开发出“华佗GPT”这个大模型,其目的就是构建通用的医疗人工智能,让平民化的医疗AI能够惠及全球。这个开源的华佗GPT大模型,目前累计下载量已经接近百万。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新词热词吸引人们的目光,其中提到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也正是深圳青年科学家们的追求,他们将科学研究聚焦于民生领域,期望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在深圳市龙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应用的华佗GPT成功地让AI在医疗场景中实现了智能分诊、预问诊、健康科普、院内咨询等功能。王本友对未来充满期待,他希望华佗GPT能够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进行专业医疗知识科普、减轻医生工作压力以及缓解医患关系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让AI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变革的一股强大力量。伴随着AI发展的热潮,当下各类大模型如春笋般不断涌现。那么,这个“深圳产”的华佗GPT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王本友介绍说:“华佗GPT是世界上首个垂直领域的大模型。”该团队在2023年2月发布了第一版华佗GPT,从最初的大模型与真人医生交互,理解更多医疗知识、医疗影像,到如今的大模型拥有慢思考、长推理能力,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医疗推理问题,不断迭代更新的华佗GPT正在逐步满足更多真实的医疗需求。在3月5日的采访中,南都记者发现,市民只要在微信中打开“健康龙岗”公众号等就能使用华佗GPT。在工程师演示的预问诊场景里,患者可以先和大模型进行简单的沟通,描述个人病症,不过这并不涉及诊断和治疗。医生在接诊病人之前,可以看到患者通过AI提交的基本信息,并且能够填写病例的大部分信息。这样在面对面问诊的时候,医生能够直接进行诊断或者只需要询问少量问题就可以判定病因,有效地节省了治疗过程中的沟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沟通的问题。科研团队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患者不愿意和医生坦诚沟通部分病情,但是和模型沟通的时候这种心理负担会减轻,这也算是医疗大模型的一个优势吧。目前,华佗GPT是首个通过国家职业药师考试的大模型,其开源模型和相关服务是免费向患者和医生开放使用的。王本友还提到,从伦理和使用方面考虑,华佗GPT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是持审慎态度的。目前,华佗GPT除了为患者提供智能分诊、预问诊、健康科普、院内咨询等服务之外,优先为医生提供服务。一方面通过大模型赋能的产品来培养医学生和医生,另一方面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迭代的过程中,有医生、患者对华佗GPT持怀疑态度。不过令王本友感到欣慰的是,深圳市卫健委及相关医院领导“都顶住了压力”,他们认为对于新兴事物应该有包容的心态,虽然可能会犯错,但是可以持续迭代更新。王本友表示:“如果没有深圳这片土壤上各方对年轻团队的支持、对科技研发过程的包容,我们一方面难以收集更多数据改善,逐步迭代得到现在令人满意效果;另一方面也会推迟医疗大模型应用的普及时间。”王本友的团队获得了深圳市为青年学者提供的配套项目资金等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也为团队提供了多台单价几百万元的设备,深圳市卫健委和龙岗区卫健局更是为华佗GPT应用场景的开放提供了很多条件。该团队大模型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华为、腾讯、滴滴等企业的横向项目资金的资助。去年,由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发的中文医疗大模型华佗GPT,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启用。现在,深圳龙岗区的11家公立医院都部署了华佗GPT,而且华佗GPT分诊准确率达到95%以上,这足以说明这个模型的准确率是令人满意的。“华佗GPT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医疗工作的效率,它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赋能精准就医,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患者的诊疗工作。”龙岗区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廖思兰这样说道。不少市民也感受到了华佗GPT带来的便捷体验。杨女士就表示,她对于使用异地医保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就医报销问题感到困惑,使用华佗GPT提问后很快就得到了答案。1992年出生的王本友是湖北黄冈人,他在2017年从天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入职腾讯。2018年他获得玛丽·居里奖学金,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进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利用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求学的机会,王本友试用了那时还未被大众熟知的OpenAI开发的ChatGPT - 3,被其强大的功能所震撼。之后,他将博士期间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大语言模型相关领域,这为他后续开展医疗大模型研发奠定了基础。“深圳是对年轻人非常友好的城市,对创新创业的包容性也比较大,所以我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都与深圳有关。”2022年6月,博士毕业的王本友选择回到深圳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时成为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的研究科学家。“在学校这个有限资源场景中做科研,探索垂直领域需要用到的资源会更少;学校也希望通过模型搭建造福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王本友表示,这就是团队选择在医疗场景中制作大语言模型的初衷。对话部分:南都:在华佗GPT研发过程中,您发现了哪些大模型的发展困境?王本友:有时候AI会对不了解的事物“毫无根据地胡说八道”。这就是大模型“幻觉现象”。在当下技术条件下,想要大模型完全避免“幻觉”,是非常困难的。在华佗GPT研发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强化检索增强的方式,让模型更多地参考权威文档回答;另一方面在华佗GPT回答过程中,团队设置其展示引用和回复内容来自于哪一个医疗指南和权威文献。在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中询问医疗问题,用户对大模型“胡说八道”的容忍度更低。我们希望华佗GPT给回复的每句话赋予“置信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错误信息对公众带来的误导。南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您还有哪些探索和实践?王本友:我带领顶尖科研团队,在深圳前海注册创立了一家专注于通用医疗人工智能的科技企业——深圳市自由动脉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前期致力于通过AI赋能的智能教育平台培养新一代医疗人才,衍生出AI友好型的医疗社区,最终实现全球医疗资源的普惠共享。在种子轮融资中,公司获得了道合科技的战略投资,公司预计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一系列产品,并希望再进行一轮千万级以上的融资。

本文围绕华佗GPT这一世界首个垂直医疗大模型展开。讲述了其研发团队、在深圳龙岗区公立医院的部署情况、交互人次和访问量等成果。阐述了其在医疗场景中的多种功能,如智能分诊等,以及它的特点、优势、迭代历程和所获支持。还提到团队研发过程中的探索与困境,如大模型的“幻觉现象”。同时介绍了团队领导者王本友的个人经历,包括求学、工作经历以及他创立科技企业的情况。整体展示了华佗GPT在深圳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820.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