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在乡村教育中的经历与贡献。从她对乡村儿童教育意义的独特感悟出发,展现她在日常教学中对特殊学生的关爱与教导,以及在积石山县地震后的救灾重建工作中的积极表现,还包括她为改善基层教育而深入调研、提交提案等,体现了她在乡村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
新华社兰州3月6日的报道中,提到了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对于乡村儿童教育意义的深刻思考。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马晓丽脑海中浮现出课堂上孩子的笑容,她觉得这就是教育对于乡村儿童的意义所在。
1994年出生的马晓丽,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前她是积石山县居集镇深沟小学语文教研组的组长。在那里,有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次,马晓丽正拿着课本朗读课文,偶然抬头间,看到一个学生正用大眼睛看着自己。这个学生是一年级的孩子,他存在智力障碍。入学后,他一直很抗拒老师,也不喜欢和同学们交流,总是低着头。
这是马晓丽给学生们上课的场景。(新华社发)
为了让这个孩子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马晓丽想出了很多办法。她以课余活动为突破口,组织学生们一起参加。在游戏过程中,让其他学生帮助这个孩子完成任务,并且给他颁发奖品,通过这种方式慢慢鼓励他和同学们多互动。
这也是马晓丽在课堂上授课的画面。(新华社发)
在学习方面,这个孩子的效率很低,别的同学完成两次作业的时间,他连一次作业都难以完成。但马晓丽并没有忽视他的努力,而是夸奖他字写得漂亮或者内容写得好,通过这种积极的反馈逐渐打开他的心扉。马晓丽欣慰地说:“现在他二年级了,语文考了70多分,进步特别大。”看到孩子们温暖的笑容,马晓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那就是通过努力和创新,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这是马晓丽带着学生们进行课余活动的情景。(新华社发)
马晓丽始终把目光聚焦在孩子们身上。2023年底,积石山县发生地震后,她积极投身救灾和重建工作。她不仅协调全国政协委员捐款捐物,帮助物资顺利运达灾区,还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帐篷小学”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她通过唱歌、绘画等方式,帮助学生们走出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马晓丽表示:“灾后重建和心理健康也成为我2024年履职的重要内容。”
而且,马晓丽还深入乡镇、县城的各个中小学校园。她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和学生们心贴心沟通,目的就是了解基层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堵点。在2024年,针对乡村法治教育资源短缺、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她提交了个人提案4件、联名提案3件。
这是马晓丽到学生家中了解家庭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期望的画面。(新华社发)
今年,马晓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重了。她提到,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大,各项政策也得到了有力的实施,这使得我国乡村教育有了质的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她说:“走得越远,看得越深,就越觉得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马晓丽在今年全国两会继续关注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传递基层的声音。(新华社发)
温暖的阳光洒下,驱散着初春残留的寒意。马晓丽感慨地说:“教育就像这阳光,照亮乡村孩子成长的道路,也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她表示,今后将继续关注基层教育的难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
本文总结了全国政协委员马晓丽在乡村教育中的多方面贡献。从对特殊学生的教导,到地震后的救援重建工作,再到深入基层调研提交提案等,展现了她在乡村教育领域积极进取、全心投入的形象,她不断努力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并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