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十大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并通过“收入提升——保障强化——场景升级”的三维立体路径来破解制约消费的关键问题。同时阐述了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具体政策举措及其意义等内容。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中新社记者王庆凯报道。“提振消费”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且位居2025年十大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这一部署旨在凭借“收入提升——保障强化——场景升级”的三维立体途径,全面破解限制消费的关键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众多专家表示,这一政策“组合拳”为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给出了解决办法。
首先,从多个渠道推动居民增收,使居民“能消费”。提振消费,得先让居民有足够的钱用于消费。报告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居民增加收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要促使消费和投资更好地融合,加快补上内需尤其是消费方面的短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是收入不增加,就很难有消费的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这样说道。这一政策背后,是中国政府打算通过提升投资效益、优化就业服务、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手段,从多个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构建起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稳定支撑。
从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补贴对于提振消费的效果十分显著。自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诸如“以旧换新”等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中央安排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接用于居民消费,政策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
“今年报告安排3000亿元(人民币,下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举措相当亮眼。”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以旧换新”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热情,以后应该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扩大“以旧换新”的覆盖范围,以此来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愿望。
其次,强化社会保障支撑,让居民“敢消费”。居民敢于消费,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就需要筑牢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让大家觉得今天花了钱,即便明天遇到困难,还有社会保障兜底。”郝栋讲道。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在从养老金、医保、公卫服务三个维度构建“民生三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例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精准地回应了民众对于医疗、养老等支出的担忧。
有钱还得有闲。报告也为居民有时间、有保障地花钱作出了安排:“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最后,实现场景和品质双升级,让居民“愿消费”。大力提振消费,还需要有能够满足居民消费愿望的场景和服务。
面对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即将突破50%的结构性转变,中国消费政策的重点正在朝着构建新消费场景转变。当前,居民更加看重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和场景化的消费体验,对产业结构和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需求从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变为实物和服务消费并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速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的发展。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
未来消费升级的秘诀隐藏在“科教文卫娱”领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刘向东建议,接下来要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消费场景,有序扩大养老、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持续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性,进一步提振消费。
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从场景创新到政策设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大力提振消费政策的系统整合。随着“能——敢——愿”消费闭环的形成,消费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本文总结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提振消费的相关内容,详细阐述了从提升居民收入、强化社会保障到升级消费场景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系统的政策集成,有望让消费为中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