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阳戏这一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剧种。它有着独特的“金线吊葫芦”演唱方法。同时,由于社会变革曾面临消亡危险。而去年9月的公益培训计划面向张家界音乐教师,培训内容丰富且有创新之处,还编排了课间操,并且参与培训的老师回校后积极推广,在学生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等内容。
中新网北京1月26日电(记者 应妮)张家界阳戏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最大的特色是“金线吊葫芦”这种别具一格的演唱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演唱的时候真假声相融合。唱词部分采用真嗓,而拖腔则使用假嗓翻高八度,这在行话里被称为“窄音”。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有关“张家界阳戏”的介绍页面上显示,社会的变革让张家界阳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像有着“湘西梅兰芳”美誉的丁祖雪等一些阳戏名家的优秀剧目和美妙唱腔都濒临失传的境地,而且这一艺术在传承方面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这是张家界阳戏中小学师资公益培训计划的资料照片。由张家界市微爱公益服务中心供图。
去年9月开展的“音韵乐声·【传·承】非遗 张家界阳戏中小学师资公益培训计划”,是专门为张家界市永定区在职在岗的音乐教师设立的。来自52所学校的98名教师参与到这个培训计划当中。该培训计划精心挑选了适合初学者以及中小学生易学易唱的阳戏四个主流曲调和一种核心唱腔技巧。并且别出心裁地将古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元二使安西》和《读诗》分别融入到阳戏的正宫一流、二流和小丑调之中。
在培训期间,周志家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学员们细致地介绍了张家界阳戏的历史渊源、戏曲行当、戏曲唱腔以及戏曲表演等多方面的知识。专业的演员和导演采用“演 + 讲”相结合的模式,详细介绍蛤蟆赶钓的唱腔特点与技巧,呈现经典的阳戏作品,充分展示阳戏的魅力,从而让老师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领略到阳戏深厚的文化底蕴。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培训还精心编排了一套带有阳戏元素的课间操,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拓了新的道路。课间操与所学的阳戏曲调相结合,选用阳戏《醉美张家界》,时长3分43秒,共50个八拍,并且融入了戏曲中的基础身段、动作、韵律等元素,既凸显了阳戏的艺术特色,又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求。周海燕表示:“我们考虑到,如果仅仅是静态地听阳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阳戏唱腔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而融入课间操这种形式,能让孩子们动起来,有参与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学习阳戏文化。”
参与师资培训的部分老师返回学校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在培训中所学的内容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给同学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其中阳戏课间操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有15所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阳戏课间操,37所学校在年级或者班级中进行推广。考虑到阳戏的音乐、唱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37所学校还分别采用音乐课、声乐课堂、课后服务等形式来教唱阳戏音乐和唱腔。
张家界市永定区澧滨小学一级教师田爱英参加过培训,她告诉记者:“一位班主任跟我说,他三年级的儿子走路洗澡都会唱上一段阳戏,有时候还会边唱边跳操。”她提到,虽然孩子们现在接触的现代艺术形式较多,但实际上他们也会被传统文化所吸引。阳戏是本地剧种,有着独特的魅力,她希望这种非遗传承活动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让周海燕特别感动的是张家界民族小学汪梓辰的一段留言。在她们收回的调查表中,汪梓辰写道:“我爸爸小时候就一直想学阳戏,但是没有机会实现。我想我可以帮帮我的爸爸。老师在问哪些人想在学校学阳戏的时候,我十分开心是第一个被选上的。我学到了许多阳戏唱腔,每个星期四回到家我就教爸爸唱,爸爸一下就学会了,唱得很好听。”
在周志家看来,阳戏是张家界地方文化的代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阳戏,就像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能够听到乡音、品味乡韵、生出乡情,“将来就算走到远方,也会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念。”(完)
本文总结了张家界阳戏的特色演唱方法,阐述了其面临的传承危机。重点讲述了针对音乐教师的公益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创新的课间操编排等。还提到培训后教师在校园中的推广情况,以及在学生中引起的积极反响,这些都体现出对张家界阳戏这一非遗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