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剑华:从湘西到京师的学术之星,读梅剑华〈于是集〉:领略广博的学术视野

梅剑华的个人经历、学术轨迹以及其著作《于是集》的相关情况,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梅剑华的敬意以及对其学术成果的独特感受。

梅剑华,籍贯为湖南湘西龙山,在湖北秭归的乡野山林间成长起来。当我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是我的老师。周围的朋友与老师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剑华,然而作为学生的我,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人后,都未曾这样叫过他。2017年的秋天,我乘坐卧铺从南方前往北京,到底是从广州出发还是湖北出发的,如今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那个时候,剑华在京师已经颇有名气了。当时,他刚刚接替广云老师,担任哲学系的主任。剑华的硕士学业也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完成的,他师从稷下学研究大家白奚教授。毕业之后,他留在了校图书馆工作,还担任过陈嘉映老师的学术助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是我的师兄呢。去年夏天的时候,剑华的《于是集》在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收到了他寄来的赠书。其实在年初的时候,我就有幸阅读过《于是集》的校样。《于是集》的封面是一位青年的背影,在安静的夜空下,繁星闪烁,青年抬头仰望天空,身前伫立着三四棵稀疏而挺拔的树木。随赠书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句赠言:“古人之风,今人之识。”我虽然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剑华所研究的领域,对我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像认知科学、实验哲学、语言哲学、物理主义这些领域,我了解甚少。《于是集》这本书大多是短篇内容,主要包含书评、人物思想评传、学术对话访谈,还有一些私人回忆。说实话,这里面至少三分之二的话题,我都是一知半解的小白。但奇怪的是,我读起来却饶有兴趣。我仔细思考这种不懂却又兴趣浓厚的感觉,觉得应该是源于对一位人文学者的敬重与好奇。《于是集》所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并且论述都不是浅尝辄止的。在如今这个学科专门化、研究狭隘化、人们自顾不暇的时代,这样开阔的胸襟和视野,真的很难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这种感觉是惊异的,其中还夹杂着惊喜与困惑。我还记得年初在校阅读《于是集》清样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则札记,现在抄录在这里:“阅读《于是集》时我感兴趣的点在于,梅老师早期为什么从中国哲学转向西方哲学,而且走向了英美经验主义、分析哲学的道路,在欧陆哲学方面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分析哲学在以前,差不多是一门很冷门的学问,就像梅老师在文集里提到的,当时只有两个人在听课,也正因为如此,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很独特的学术与情感联系。“梅剑华从王国维、郭沫若、庞朴、沈有鼎、洪谦、金庸、周润发、沈从文、鲁迅,再到罗素(柏泉)、克里普克、普特南、怀特,从中国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到英美分析哲学,再到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他涉猎范围的广博以及论述的深入精到令人惊叹。我好奇的是,背后是一种或者一系列什么样的问题,在引导着他去处理如此宏大又精微的议题呢?“在考研的时候,我也找过王国维关于中西哲学的论述来阅读,比较关注他,像梅剑华这样评价王国维的文字,我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见过,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从哲学角度去理解郭沫若的文学和史学思想的文章,我也是第一次读到。读怀特的文章时,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人。去年夏天,我重读潜山先生回忆录的时候,先生提到在哈佛念书时选过这位历史哲学家的课,还提到怀特对他做章学诚研究的影响。百度上没有莫顿·怀特的词条,我在网上一搜,竟然有一篇梅老师的引介文章,让我喜出望外,这正是眼前的《怀特:哲学乃根本之学》这篇文章。”这本文集的大部分篇章,我必须坦白地说,我没有能力去解读,更谈不上点评了。但是读起来却很能增长见识,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不是客套话,也不是故意的夸赞,实在是因为梅剑华所谈论、关注的问题太过重要了,这些问题与我当下的生活,以及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社会的境遇是息息相关的。例如《自我是个幻觉?》《前奇点时代的地方性困惑》《虚拟的世界是真实的吗?》《解释鸿沟是可解释的吗?》等等。这是一个思想家,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世界,从生活世界出发,对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的勇敢发问,就如同屈原故里后人发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一样。

文章围绕梅剑华展开,先介绍他的籍贯、求学和工作经历,重点提到他的著作《于是集》,阐述了书中的内容特点,包括论题广泛、论述深入等。作者虽对书中很多话题不太了解却仍有兴趣,通过札记分享自己对梅剑华学术转向、涉猎范围等方面的疑问,最后指出梅剑华关注的问题与当下和未来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深度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093.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