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包括其在不同产业如制造业、汽车业、农业等的应用实例,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奇点即将到来的相关观点,以及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消息,标题为“‘人工智能+’:硬核科技加速走进产业竞技场”。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李唐宁、孙广见报道,如今,智能汽车能“懂你意思”,DeepSeek能“为你解惑”,普通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感受愈发真切。与此同时,产业端在应用场景的驱动下,形成了“先用起来”的热烈氛围,达成了“早应用早受益”的共识。AI技术快速迭代,犹如一场飓风,把硬核科技从实验室带到了产业的竞技场。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从技术探索阶段迅速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产业升级”正在形成闭环,“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奇点即将来临。
是不是万物都能“人工智能+”呢?在四川绵阳的长虹华丰科技的质检车间,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一件件仅有几厘米长的复杂连接器,要依次经过15个工位,20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严阵以待,从不同角度拍摄高清产品细节,然后传输到人工智能“大脑”进行分析,后台大屏马上就能显示出产品质检结果。在这里,不再只有使用电子显微镜的检验员,高精度表面缺陷智能全检系统运行平稳、设备流程高度自动化,仅有几位管理维护人员在其间走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江表示,这个“AI质检员”稳定可靠,检测精准率可达99.98%,初步估算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7000万元。他判断,人工智能整体已经从需求论证进入落地实施阶段,未来会向应用引领转变。“现在不管是高精度产品生产、设计研发,还是企业自身运营,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赋能。依托在数据管理、应用和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优势,长虹要全面推进‘AI+’计划。”这只是制造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随着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迹象更加明显,企业顺势而为,推动AI从一般工具升级为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消费者坐进一辆奇瑞星纪元ET的智能座舱时,会发现语音指令能够操控座舱内90%的功能,在极速超拟人交互中,实现“所见即可声控”。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讯飞座舱智能交互出海解决方案覆盖23个海外语种,助力上百个车型销往欧洲、南美洲等6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北大荒集团推出“智壤COOMAP”数字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集成了多个先进算法模型,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可以为4874.4万亩耕地精准画像,病虫害预测准确率达92%,智慧水肥管理能帮助节水超30%。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AI大模型应用已进入红利兑现期,要以更少成本、更低算力、更高效率推动落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李萌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产业垂类模型应用走在前面,工业大模型、矿山大模型、物流大模型、港口大模型,还有金融、医疗、教育大模型等,都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与一些新兴领域的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行业的想象空间。在上海嘉定,蘑菇车联的车路云一体化全息实时数字孪生路口正在运行。这些路口配备AI数字道路基站,与AI路侧边缘计算系统配合,构建起高精度的数字孪生系统。蘑菇车联CTO郭杏荣表示,“车路云‘三端融合’将为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奠定基础。”目前AI技术的迭代会加快智能汽车走进普通消费者生活的速度。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称,“AI重构国漫基因,再次打开东方美学觉醒之路。”他认为,AI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艺术家,让艺术家更多地关注思想创造和观念创新。他举例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屡破票房纪录,背后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以前一个动画场景的设计需要长时间打造,现在AI能够快速获取精准素材、尝试不同场景形态,高效产出精品力作。
“人工智能+”的奇点真的即将到来吗?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融合已成为共识,需求非常大。从中期来看,随着AI技术的普惠化,其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这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搅动产业竞争态势,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曙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DeepSeek带动我国人工智能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性能”的发展路径。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成本、降门槛效果以及开源开放的发展方式,将引发“破竹”效应。在长虹华丰科技工作多年的质检环节负责人有更深刻的体会。他说:“我们的客户已经开始提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必须使用AI质检。”他判断,在不久的将来,AI成本进一步降低,加上柔性机器人助力,AI将是制造工厂的普遍需求。
开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北公司总经理张敏观察到了类似趋势。“特别是在DeepSeek发布之后,客户对AI智算和应用的需求如井喷般增长。”她表示,天翼云已与DeepSeek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高速迭代,大大提高超算、智算等需求。我们会以‘息壤’为核心,为场景化模型训练提供更快速响应和高质量的供给。”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判断,DeepSeek会促进大模型应用大爆发,这对使用AI模型的应用开发者、广大ToC端用户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会有更多企业把AI融入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的看法更为乐观,他认为,DeepSeek节省了算力和数据量,大大降低AI应用成本,中短期有望看到细分垂直领域应用端的大爆发。他觉得DeepSeek实现了“巧力出奇迹”——经济型算力也能创造奇迹。未来一两年中小企业会更积极地采用AI应用,大型企业会基于开源模型研发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奇点即将到来!”
那么“人工智能+”应该怎么做呢?“AI+产业”不应是大企业的独舞,而应是生态的交响。“人工智能+”创新呈现出草根化、场景化趋势,必然会逐步渗透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毛细血管”中。业内专家认为,AI不仅要在高端产业中运用得好,也要让中低端制造业、中小企业用得起。短期来看,产业垂直大模型最有可能成为今年AI应用发展的“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肖新光预测,我国在信息化、工业智能等领域“碎片化”“小生产”的格局有望扭转,将形成更高水平的、依托共性技术的产业协同。他建议,既要接纳通用大模型,也需要更高质量的深源知识和数据生产来支撑垂类大模型。“不能仅把政策发力方向放到通用平台和底座技术的研发中,也需要支持行业领域应用和关键行业垂类模型的研发,才能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嵌入到全场景、全过程。”
在齐向东看来,人工智能是高精尖的科创型产业,其发展壮大往往由广大创业者主导,同时又与国家的前瞻性布局、政策扶持以及全方位的资源投入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应该广泛发动民间创新创业力量,支持科创企业的必要需求。“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融合,智能体不可或缺。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认为,企业在应用智能体升级自有业务过程中,要聚焦核心场景,“把核心场景打穿打透,将核心应用做到好用易用。同时,把通用需求做深,远比做多应用更重要。”他表示,让企业快速在实践中看到效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进一步融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和赋能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地方层面可以考虑成立人工智能赋能相关产业推进基金。张立认为,各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着力以长板造优势,聚焦优势行业,强化数据要素供给。“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数据服务商等,共同构建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充足‘弹药’。”
文章围绕“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发展展开。首先阐述了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现状,接着通过多个产业的实例展示其应用成果,探讨了“人工智能+”奇点即将到来的趋势,最后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为实现“人工智能+”良好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包括构建生态、发展垂直模型、政策支持等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068.html